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古文〕𨽡【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遂。【玉篇】墓道也。【左傳·隱元年】闕地及泉,隧而相見。【註】隧,若今延道。

【僖二十五年】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註】闕地通路曰隧。【周禮·春官·冢人】及竁以度爲丘隧。【註】隧,羨道也。

道也。【詩·大雅】大風有隧。【禮·曲禮】出入不當門隧。【魯語】具舟除隧。【前漢·匈奴傳】起亭隧。【註】隧,謂開小道而行,避敵鈔𡨥也。 

【左傳·襄七年】叔仲昭伯爲隧正。【註】隧正,主役徒。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于上之攠,謂之隧。【註】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草名。【爾雅·釋草】出隧,蘧蔬。【疏】菌類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 

【正字通】高麗國左有大穴,曰神隧。

地名。【戰國策】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也。【註】干隧,吳地。

縣名。【前漢·地理志】河閒國武隧縣。

轉也,回也。【莊子·天下篇】若磨石之隧。【註】隧,音遂,回也。 

【集韻】直類切,音懟。落也。與墜同。【荀子·儒效篇】至共頭而山隧。【班固·幽通賦】眷峻谷曰勿隧。【註】可以免於顚隧。【前漢·王莽傳】不隧如髮。 

【集韻】雖遂切,音粹。與邃同。深遠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參分車廣,去一以爲隧。【註】鄭司農云:隧謂車輿深也,讀如鑽燧攺火之燧。康成謂:讀如邃宇之邃。 

【集韻】杜罪切,音𦶏。【左傳·襄二十五年】當𨻰隧者,井堙木刊。【註】隧,徑也。徐邈讀上聲。 【廣韻】俗作璲。

考證:〔【班固·幽通賦】養峻谷曰勿隧。〕 謹照原文養改眷。

〔古文〕𨼕遀追【廣韻】【集韻】【韻會】𠀤旬爲切,音隋。【廣韻】從也,順也。【書·禹貢】隨山刊木。【易·𢁉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詩·大雅】無縱詭隨。【傳】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

易卦名。 

【易·咸卦】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註】隨,謂趾也。【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爲隨。

【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隨。 

【儀禮·鄕射禮】其閒容弓,距隨長武。【註】距隨者,物橫畫也。始前足至東頭爲距,後足來合而南面爲隨。

地名。【左傳·隱五年】翼侯奔隨。【註】隨,晉地。

國名。漢爲縣。【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註】隨國,今義陽隨縣。【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隨縣。【註】故厲國也。【韻會】晉置隨郡,齊攺爲州。【正韻】亦作隋。詳前隋字註。

西隨,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西隨縣。

沙隨,地名。【春秋·成十六年】會于沙隨。【註】宋地,梁國寧陵縣北有沙隨亭。

姓。【風俗通】隨侯之後,漢有博士隨何。【史記·匈奴傳】有詔捕太醫令隨但。【前漢·藝文志】隨巢子六篇。【註】墨翟弟子。 

【正韻】亦作遺。【詩·小雅】莫肯下遺。【箋】遺,讀曰隨。【疏】隨從於人,先人後己,以相𤰞下之義也。 

【集韻】古通追。【屈原·離騷】背繩墨以追曲。【註】追,與隨通。 

【唐韻正】古音旬禾反。【論語】季隨,季騧。【楊愼曰】大理董難曾見宋人小說,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韻。季隨、季騧,隨,旬禾反,騧,烏戈反,一韻也。【老子·道德經】音聲相和,先後相隨。【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易林】宮商旣和,聲音相隨。【馬融·廣成頌】魴鱮鱏鯿,鰋鯉鱨魦。樂我純德,騰躍相隨。【顧炎武曰】隨字自素問天元紀大論,知迎知隨,氣可與期,始入之韻。 

【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註】索隱曰:隨,他果反。

與橢通。【淮南子·齊俗訓】闚面於盤水則員,於杯則隨,面形不異,其故有所員,有所隨者,所自闚之異也。【呂大臨曰】隨,當讀橢,圜而長也。 【正字通】俗作随。

【唐韻】烏到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到切,𠀤音奧。【爾雅·釋地】隩隈。【註】今江東呼爲浦隩。【說文】水隈崖也。 

【玉篇】藏也。【鄭語】申呂方疆,其隩愛太子亦必可知也。【註】隩,隱也。【莊子·天下篇】弱於德,强於物,其塗隩矣。【史記·封禪書】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 

【玉篇】亦作墺澳。【唐韻正】亦作𨞓。【漢敦煌長史武班𥓓】領校祕𨞓。𨞓,卽隩字。 

【廣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𠀤音郁。【廣韻】本作澳。水內曰隩。 

【集韻】四方土可居也。【書·禹貢】四隩旣宅。【傳】四方之宅已可居。【前漢·地理志】作四奧。 

【書·堯典】厥民隩。【傳】隩,室也。民攺歲,入此室處,以避風寒。【釋文】馬云:煖也。 【集韻】本作墺。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

【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

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集韻】魚銜切,音𡆑。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 【集韻】或作嶮。

【集韻】符分切,音汾。與墳同。【管子·地員篇】若在陵在山,在隫在衍。○按字彙作隫,附十二畫,非。今攺正。

【集韻】乃禮切,音你。【玉篇】地名。本作〈阝𤕨〉。

【集韻】同陑。

【廣韻】祖稽切【集韻】【正韻】牋西切,𠀤音擠。【玉篇】登也。【書·顧命】由賔階隮。 

【玉篇】氣也,升也。【詩·鄘風】朝隮于西。【箋】朝有升氣於西方。【釋文】隮,子西反,又子細反。【周禮·春官·眡祲】十輝,九曰隮。【註】隮,虹也。 

【集韻】津私切,音貲。義同。【詩·曹風】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傳】隮,升雲也。 

【廣韻】【集韻】𠀤子計切,音霽。義同。 

【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顚隮。【傳】顚,隕。隮,墜。【釋文】隮,子細反。 【廣韻】本作躋。【集韻】亦作𨹶𨹷。【石鼓文】作𨽘。【篇海】作𨻕。

【玉篇】同島。

〔古文〕𨻿【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𨻸。【集韻】或作𨻽濕。

〔古文〕𤔌𠃊【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𠀤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 

【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𠛬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 

【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

【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𠛬者,七十餘萬人。【註】宮𠛬,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 

【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 

【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揚子·方言】隱,定也。 

【玉篇】安也。

痛也。【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

【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

【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 

【左傳·襄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 

【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爾雅·釋草】蒡,隱葱。【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葱,藏以爲葅。 

【廣韻】【集韻】𠀤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 

【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 

【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旣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 【集韻】俗作𨼆㥯隐。

考證:〔【後漢·安帝紀】隱視幽心,勿取浮華。〕 謹照原文隱視改隱親。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 謹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隱而待之。〕 謹照原文隃隱改踰隱。〔【爾雅·釋草】蒡,隱蔥。【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蔥〕 謹照原文兩蔥字𠀤改葱。

【廣韻】許規切。俗隓字。【老子·道德經】故物或行或隨,或响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

通作墮。【禮·月令】繼長增高,毋有壞墮。【釋文】墮亦作隳。 

【讀書通】與毀通。【荀子·富國篇】非將隳之也,說不免焉。【後漢·袁紹傳】所過毀突。【文選】作隳。

考證:〔【老子·道德經】或强或嬴〕 謹照原文嬴改羸。

【唐韻】力踵切【集韻】【韻會】魯勇切【正韻】力董切,𠀤音壠。【說文】天水大阪也。【前漢·地理志】天水郡隴縣。【註】今呼隴城縣者也。

【史記·六國表】文公踰隴。【秦本紀】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前漢·地理志】隴西郡。【註】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卽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地理直音】漢隴西,今鞏昌府。漢天水,今鞏昌府秦州。 

【廣韻】州名。漢汧縣,後魏置東秦州,攺爲隴州,因山名之。【地理直音】隋汧陽郡,今鳳翔府隴州。○按今陝西鞏昌府淸水縣,平涼府華亭縣,鳳翔府隴州,皆有隴山,洮州衞有東隴山。 

【春秋·文二年】盟于垂隴。【註】鄭地,滎陽東有隴城。

姓。 

【正韻】丘壟之壟,亦作隴。【列子·天瑞篇】逆之隴端。【前漢·劉向傳】皆無丘隴之處。

壟畝亦作隴。【史記·項羽紀】起隴畝之閒。 

【荀子·議兵篇】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龍鍾。新序作隴鍾。

考證:〔【荀子·議兵篇】【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鍾也。〕 謹照原文鍾也改龍鍾。

【廣韻】許羈切【集韻】虛宜切,𠀤音羲。【玉篇】險也。【廣韻】本作㚀,毀也。【集韻】同陒𡓰。詳前陒字註。

【說文】阜本字。

【集韻】如蒸切,音仍。【玉篇】地名。

【集韻】苦絞切,音巧。【玉篇】地名。

【集韻】渠伊切,音祁。本作𢁒。伊𢁒,古天子號。亦地名。或作飢,通作耆。【類篇】本作𨸔。

【五音集韻】都聊切,音凋。【玉篇】山穴。

【類篇】同𨸒。詳𨸒字註。

國名。【史記·周本紀·耆國註】徐廣曰:一作𨸔。正義曰:卽黎國也。

𨸔亦音祁。字彙補云,公其切,音飢,誤。 

【字彙補】無非切,音微。【字辨】崔也。

【集韻】胡公切,音洪。本作𨹁。詳後𨹁字註。

【集韻】侯旰切,音汗。關名。在峽中。【正字通】國策本作扞,扞關有二,趙之扞關,陸地之關。楚之扞關,水道之關。譌作𨸗,非。

趙之扞關與峽中無涉,楚之扞關或近峽中,然集韻所云𨸗關,未必卽戰國策之扞關。《正字通》以𨸗爲扞字之譌,亦鑿。

【篇海】同阮。詳阮字註。

【集韻】訖立切,音急。階等也。通作級。

【正字通】俗字。

諸書皆不載,應𠜂。

【玉篇】火哀切【廣韻】呼來切,𠀤音咍。【廣韻】㱾𨸜,笑聲也。

集韻作㱼,疑𨸜爲㱼字之譌。 

【類篇】㱾𨸜,剛卯也。

考證:〔【類篇】㱾𨸜,剛卵也。〕 謹照原文剛卵改剛卯。

【集韻】【韻會】【正韻】𠀤上紙切,音是。【集韻】本作氏,姓氏也。○按《集韻》引《說文》云巴蜀山名,崖脅之旁著欲落墮者名氏。或作𨸝,是誤以𨸝爲阺。《正韻》仍之,非。詳後阺字註。

【篇海】直尼切,音墀。陵阪也。

【字彙】見周宣王《石鼓文》。鄭作〈阝先〉,薛作〈阝失〉字,籀文今作陸。【正字通】陸本作坴,籀文篆作𨽰。圥卽𡵈之譌省。《字彙》因篆誤。

《石鼓文》:我戎世〈阝先〉。註:章云:〈阝先〉薛作〈阝失〉。施云:疑跌字。潘云:〈阝失〉疑作陸。凡作〈阝先〉〈阝失〉跌陸四字,無作𨸪者,而四字亦迄無定說,闕疑可也。《字彙》《正字通》皆不可從。

【五音集韻】戸畎切,音泫。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