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玉篇】古文協字。【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集韻】同旪。【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正韻】同汁。【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註】汁、叶同。

(葉)【唐韻】與涉切【集韻】【正韻】弋涉切,𠀤音枼。【說文】草木之葉。【陸游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世也。【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博雅】聚也。

書冊。【歐陽修曰】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後有葉子,似今策子。

姓。【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

與䔾通。【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註】古文葉爲䔾。

式涉切,音攝。【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韻補】叶,逆約切,音虐。【易林】桑芳將落,隕其黃葉。

叶於急切。【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集韻】徒協切,音牒。與䈎同,書篇名。 【韻會】或作𦯧,非。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號。詳虍部號字註。

(號)【唐韻】【正韻】胡刀切【集韻】乎刀切,𠀤音豪。大呼也。【詩·大雅】式號式呼。【小雅】載號載呶。【傳】號呶,號呼讙呶也。

哭也。【易·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周語】夫婦哀其夜號也。而取之以逃于褒。

雞鳴也。【晉書·律歷志】雞始三號。 

【廣韻】胡到切,音号。名號也。【公羊疏】春秋貴賤不嫌同號。【註】通同號稱也。【白虎通】春秋傳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爲號也。【周禮·春官·大祝】掌辨六號。【註】號謂尊其名,更爲美稱。

【夏官·大司馬】家以號名。【註】鄕遂之屬謂之名,家之屬謂之號。

【冢人】詔其號。【註】謂諡號。

號令也。【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號召也。【齊語】使周游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土。

叶胡溝切。【皮日休·悼賈文】臨汨羅之漾漾兮,想懷沙之幽憂。森樛羅以蓊鬰兮,時逬狖以相號。 【集韻】本作号,又作唬。 毛氏曰:从口从丂,丂音考,俗从号,非。又作號,𠀤俗字。號字从𧆞作。

〔古文〕𤔲【唐韻】【集韻】息兹切【韻會】新兹切【正韻】相咨切,𠀤音思。【說文】臣司事於外者。【玉篇】主也。【書·大禹謨】兹用不犯于有司。

【高宗肜日】王司敬民。

【周官】欽乃攸司。【禮·曲禮】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𡨥,典司五衆。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水、司木、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

州名。【晉書·地理志】司州,漢司隸校尉所部。魏氏置司州。 

【廣韻】姓也。【左傳】鄭有司臣。

【正字通】司徒,司馬,司空,皆複姓。 

【集韻】【韻會】【正韻】𠀤相吏切,音笥。義同。【前漢·敘傳】民具爾瞻,困于二司。【註】師古曰:司,先字反。【王粲·酒賦】酒正膳夫冢宰是司,虔濯器用,敬滌蘊饎。

與伺通。【前漢·高五王傳】魏勃常早掃齊相舍人門外,舍人怪之,以爲物而司之,得勃。

【灌夫傳】太后亦已使𠋫司。 

【容齋隨筆】司有入聲。如白居易詩: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蹉跎。一爲州司馬,三見歲重陽。武元衡詩,惟有白鬚張司馬,不言名利尚相從是也。○按司字有平、去二聲。白、武二詩所用,當係去聲讀作入聲者,無據,不可從。

【唐韻】居衣切【集韻】【韻會】居希切,𠀤音機。【說文】小食也。 

【玉篇】嘰,唏也。紂爲象箸,而箕子嘰。【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作唏。【淮南子·繆稱訓】號而哭,嘰而哀,而知聲動矣。 

【廣韻】口醜。 

【集韻】渠希切,音祈。【司馬相如·大人賦】噍咀芝英兮,嘰瓊華。【註】徐廣曰:嘰音祈,小食也。 

【集韻】巨至切,音暨。義同。

【廣韻】呼東切【集韻】呼公切,𠀤音烘。【玉篇】呵也。 

【廣韻】叿叿,市人聲也。【集韻】一曰哤語。或作哄。 

【集韻】胡公切,音洪。大聲也。本作䪦。或作降。哤字原从口从厖作。

【字彙】與哶同。卽楚姓也。【史記·孟子傳】楚有尸子,長盧,阿之吀子焉。【註】索隱曰:吀音羋。別錄作羋子。正義曰:藝文志云:吀子十八篇。○按《漢書》藝文志,今本作羋子。顏師古音弭,是羋、吀通也。俗本《史記》譌作吁,韻書皆不載吀字。

〔古文〕𠮲【唐韻】况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訏。【說文】驚也。【玉篇】疑怪之辭也。【廣韻】嘆也。【書·堯典】帝曰:吁嚚訟可乎。【詩·周南】云何吁矣。

留吁,赤狄別種。【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又省作于。【詩·周南】于嗟麟兮。【召南】于嗟乎騶虞。 

【集韻】雲俱切,音迂。義同。 

【集韻】【正韻】𠀤休居切。與噓同。【王充·論衡】猪馬以气吁之。 

【廣韻】【集韻】𠀤王遇切,音芋。義同。 【說文】本作吁。吁,字从口从亐。

【廣韻】莫郞切【集韻】謨郞切,𠀤音茫。【玉篇】使人問,而不肯答曰吂。【廣韻】不知也。【揚子·方言】沅灃之閒,使之而不肯答曰吂。註:今中國語亦然。 

【廣韻】【集韻】𠀤莫浪切,音漭。【廣韻】老人不知。○按諸韻書吂字止有平去二音,《正字通》增上聲,誤。

考證:〔【揚子·方言】沅灃之閒,使之而不肯答曰吂。今中國語亦然。〕 謹照原文今字上增註字。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乙切,音訖。【說文】言蹇難也。【史記·韓非傳】非爲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前漢·周昌傳】爲人口吃。【唐史·拾遺】焦遂口吃,對客不出一言,醉後輒酬答如注射,時人目爲酒吃。

與喫同。【新書·耳庳篇】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 

【集韻】欺訖切,音乞。吃吃,笑貌。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閣。【說文】異辭也。从口从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書·湯誥】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屠各,北方種落名。【後漢·公孫瓚傳】瓚子續爲屠各所殺。 

【字彙補】借作部落之落,見諸葛銅鐺。 

【字彙補】引沈括筆談云:又借作洛。【石鼓文】大車出各。

【唐韻】【集韻】𠀤况袁切,音萱。【說文】驚虖也,讀若讙。【徐鉉曰】今俗別作喧,非。【玉篇】囂也,與讙通。【廣韻】喚聲。 

【集韻】荀緣切,音宣。義同。 

【集韻】訟古作吅。註詳言部四畫。 

【字彙補】與鄰同。【漢隸衡立𥓓】【孫根𥓓】俱有吅字。【釋文】卽鄰字。【吹景錄】鄰厸吅三字,一字也。

【五音集韻】於宵切,音腰。吆吆,聲也。

【集韻】祖似切,音子。吇吇,鳥聲。

【唐韻】𠋫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正韻】胡閣切,𠀤音盒。【說文】合口也。 

【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詩·小雅】妻子好合。

配也。【詩·大雅】天作之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

會也。【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註】合,會也。

聚也。【論語】始有曰:苟合矣。【註】合,聚也。

答也。【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註】合,答也。

閉也。【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註】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

六合。【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

黍名。【禮·曲禮】黍曰薌合。 

【文中子·問易篇】黃帝有合宮之聽。

合黎,地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州名。【廣韻】秦爲巴郡,宋爲宕渠郡,後魏置合州,蓋涪漢二水合流之處,因以名之。又參合,代地。【史記·韓王信傳】入居參合。又鉅合在平原,合騎在高城,𠀤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又重合縣屬勃海郡,合鄕縣屬東海郡。又合浦,郡名。𠀤見【前漢·地理志】。 

【廣韻】器名。【正韻】合子,盛物器。 

【廣韻】姓也。【左傳】宋大夫合左師。

子合,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西夜國王,號子合王。【後漢·西域傳】子合國,去疏勒千里。

通作闔。【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註】闔合同。

與郃通。【史記·魏世家】築雒隂合陽。【註】郃水之北。

【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廢爲合陽侯。 

【唐韻】【正韻】古沓切【集韻】【韻會】葛合切,𠀤音閤。【廣韻】合,集也。 

【集韻】兩龠爲合。【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又合龠爲合,十合爲升。【註】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

叶許及切,音翕。【張衡·思𤣥賦】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鸞鷖之特棲兮,悲淑人之希合。

考證:〔【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王心耶。〕 謹照原文闔字下增於字。

【唐韻】居質切【集韻】【韻會】【正韻】激質切,𠀤音拮。【說文】善也。【廣韻】吉利也。【書·大禹謨】惠迪吉。

朔日曰吉。【詩·小雅】二月初吉。【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

州名。【韻會】漢豫章地,隋置吉州。

姓。【廣韻】出馮翊尹吉甫之後。漢有漢中太守吉恪。 

【集韻】極乙切,音佶。本作姞,姓也。 

【集韻】謹也。 

【集韻】【韻會】𠀤其吉切,音咭。亦姓也。【詩·小雅】彼君子女,謂之尹吉。【箋】吉讀爲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也。○按《釋文》吉,毛讀如字。鄭讀爲姞,其吉反,又其乙反,三音皆可讀。 

【唐韻正】叶音髻。【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之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象太一。能輕能重,知凶識吉。一叶於二反。【徐勉·萱草賦】亦曰宜男,加名斯吉。華而不豔,雅而不質。隨晦明而舒卷,與風霜而榮悴。質叶音致。

考證:〔按釋文吉,毛讀如字。鄭讀爲姞,其吉反,又其一反,〕 謹照原文其一反改其乙反。

【字彙】字俗弔。

【字彙】徒口切,豆上聲。叱也。○按吋字諸韻書皆不載,止見《篇海》。《正字通》斥爲俗字,是也。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又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𨻰琳·答客難】六合咸熙,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𤰞。

考證:〔司馬法曰,成爲終,終十爲同。〕 謹照周禮註原文終十改十終。

【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𠀤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名號也。【儀禮·士昏禮】請問名。【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號之名。孔安國註尚書,以舜爲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爲姓名,亦據子爲名,皆是名號爲名者也。今以姓氏爲名,亦名號之類。【周語】有不貢,則修名。【註】名謂尊𤰞職貢之名號。

號令也。【周語】言以信名。【註】信,審也。名,號令也。

文字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註】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禮·秋官·大行人】諭書名。【註】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春秋·解題】名,功也。【周語】勤百姓以爲己名。【註】功也。 

【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 

【爾雅·釋訓】目上爲名。【註】眉眼之閒。【說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

姓。【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

與命通。【史記·天官書】免七命。【註】免星有七名。

【張耳傳】亾命遊外黃。【註】脫名逃籍也。 

【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註。 

【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註。

叶彌延切,音綿。【道藏歌】𤣥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

叶莫陽切,音𨦵。【韓愈·曹成王𥓓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叶必仞切,音儐。【張華鮑元泰誄】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考證:〔【周語】有不貢,則修名。【註】名爲尊𤰞職貢之名號。〕 謹照原文爲改謂。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𠀤音後。【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書·仲虺之誥】徯我后。【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禮·檀弓】夏后氏堲周。【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 

【禮·曲禮】天子有后。【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

諸侯亦稱后。【書·舜典】班瑞于羣后。

古者君稱臣亦曰后。【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

【畢命】三后協心。【註】謂周公君𨻰畢公也。 

【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傳】后土,社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

與後通。【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 

【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義同。

叶後五切,音戸。【蔡邕·胡黃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旣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唐韻】力置切【集韻】【韻會】良志切【正韻】力地切,𠀤音利。【說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徐鍇曰】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禮·曲禮】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𢷤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左傳·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註】三吏,三公也。 

【韻會】府史之屬亦曰吏。【周禮·天官·大宰】八則,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前漢·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註】師古曰: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

姓。【正字通】漢吏宗,王莽時人。 

【五音集韻】神至切,音示。奉也,職事也,勞也。 【說文】本作叓。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𠀤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

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 

【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𠀤音兔。【廣韻】歐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亮切,音蠁。【說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註】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玉篇】窻也。【詩·豳風】塞向墐戸。【傳】北出牖也。【疏】士虞禮註云:嚮、牖一名也。北爲寒之備,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廣韻】嚮與向通用。【集韻】亦作𤖽。【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

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 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集韻】趣也。 

【韻會】救也。

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 

【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𩒛川長社縣東北。【後漢·郡國志】𩒛川郡有向鄕。 

【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集韻】【正韻】𠀤許兩切,音嚮。【集韻】人字。【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註】叔肸,叔向也。【釋文】向,許文反。【前漢·𠛬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考證:〔【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肹告于諸侯。【註】叔肹,叔向也。〕 謹照原文兩肹字𠀤改肸。

【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嫁切,音奼。【說文】噴也,叱怒也。【廣韻】吒嘆。【六書故】叱之稍徐也。 

【正字通】梵書吒婆,此言障礙。 

【玉篇】知加切【集韻】陟加切,𠀤音奓。義同。【集韻】或作喥。○按《玉篇》平去二音俱同咤。互詳後咤字註。 

【集韻】陟格切,音舴。嘲也。

【唐韻】呼訝切【集韻】虛訝切,𠀤音罅。【集韻】亦作赫。【詩·大雅】反予來赫。【箋】口拒人謂之赫。【釋文】赫亦作嚇,鄭:許嫁反。【莊子·秋水篇】鴟得腐䑕,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註】司馬云:怒其聲,恐其奪己也。【釋文】嚇,許嫁反。【集韻】亦作哧。 

【廣韻】笑聲。 

【廣韻】呼格切【集韻】郝格切,𠀤音赫。義同。【詩·大雅·釋文】毛音許白反。【莊子·秋水篇釋文】又許伯反。 

【廣韻】怒也。【集韻】通作赫。或作䓇奭。

【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正韻】兩舉切,𠀤音旅。【說文】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書·呂𠛬】惟呂命。【傳】言呂侯見命爲卿。【鄭語】南有荆蠻申呂。【註】申呂,姜姓。【後漢·郡國志】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註】故呂侯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呂侯,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爲侯。【註】周及呂皆國名。濟隂有呂都縣。見【前漢·地理志】。

縣名,屬楚國。亦見【前漢·地理志】。

姓。【廣韻】太嶽封呂侯,後因爲氏。

六呂,隂律也。【周禮·春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奏姑洗,歌南呂,奏夷則,歌小呂。【註】小呂一名中呂。

【大師】隂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前漢·律歷志】隂六爲呂,呂以旅陽宣氣。又大呂,旅也,言隂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

鐘名。【戰國策】大呂𨻰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註】大呂,齊鐘名。【晏子·諫篇】景公泰呂成。【史記·平原君傳】使趙重于九鼎大呂。【註】正義曰:大呂,周廟大鐘。 

【揚子·方言】矤呂,長也,東齊曰矤,宋魯曰呂。 

【逸周書】擊之以輕呂。【註】劒名。

【字彙】俗罵字。

【玉篇】五苟切【五音集韻】五口切,𠀤音耦。【玉篇】和吘也。

【集韻】呼𦚢切【類篇】許茄切,𠀤音靴。【玉篇】呼氣。【集韻】與㗾同。詳後㗾字註。

【集韻】於夷切,音伊。本作咿。或省作吚。詳後咿字註。

許四切,音咥。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