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集韻】【韻會】𠀤甫遠切,音反。【說文】坡者曰阪。一曰澤障。一曰山脅也。【玉篇】險也。【廣韻】大陂不平。【詩·小雅】瞻彼阪田。【箋】阪田,崎嶇墝埆之處。【禮·月令】善相丘陵阪險原隰。【戰國策】外阪遷延。【註】阪,坡也。【史記·范睢傳】右隴蜀,左關阪。
按鄭風,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阪遠二字,廣韻俱在阮韻。朱註,阪,叶孚臠切。字彙、正字通仍之,云,又音顯。
又地名。【書·立政】夷微盧烝三亳阪尹。【左傳·昭二十三年】單子從阪道。劉子從尹道伐尹。〇按書傳訓作阪地之尹長,而左傳云,阪道、尹道,明是二地名,當從左氏。又釋文、詩、禮阪字,俱兼反、昄二音,惟書阪尹專音反。
又【廣韻】同坂。【集韻】亦同岅。𠀤詳阪坂二字註。
又與反同。【荀子·成相篇】阪爲先聖。【註】阪與反同。反先聖之所爲。
又【玉篇】步坂切【集韻】部版切,𠀤音魬。【集韻】陂也。
又【集韻】蒲限切,音版。阪泉,地名。【左傳·僖二十五年】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又叶平聲。【王褒·關山篇】從軍出隴阪,驅馬渡關山。
考證:〔【書·立政】夷微盧烝三毫阪尹。〕 謹照原文三毫改三亳。
【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枚切,音陪。【集韻】牆也。或作坏。【莊子·庚桑楚】日中穴阫。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鋪枚切,音胚。義同。
【唐韻】客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庚切,𠀤音砊。【說文】閬也。【玉篇】埳也,池也。【爾雅·釋詁】阬,阬虛也。【註】阬阬,謂阬壍也。【疏】阬阬者,坎陷之虛也。【史記·貨殖傳】馳阬谷。【廣韻】同坑。亦同硎。
又【增韻】陷也。【史記·秦始皇紀】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又長阬,地名。【前漢·趙充國傳】出鹽澤,過長阬。
又姓。【左傳·哀十四年】司馬牛卒於魯郭門之外,阬氏葬諸丘輿。【註】阬氏,魯人也。【釋文】阬,苦庚反。或音岡。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地名。
又【莊子·天運篇】在谷滿谷,在阬滿阬。塗郤守神,以物爲量。【楚辭·九歌】高飛兮安翔,乗淸氣兮御隂陽。吾與君兮齊速,導帝之兮九阬。
又【揚雄·甘泉賦】𨻰衆車於東阬。【註】師古曰:阬,大阜也,讀與岡同。一曰東阬,東海也。
又【廣韻】苦浪切【集韻】口浪切,𠀤音抗。【廣韻】門也。【集韻】坑也。
【唐韻】余準切【集韻】庾準切,𠀤音尹。【說文】高也。
又一曰石也。
又【集韻】粗兗切,音雋。【玉篇】高也。又地名。
又【集韻】俞罪切,音倄。義同。
又【集韻】以轉切,音兗。亦高也。或作𨺥。
【唐韻】虞遠切【集韻】【韻會】【正韻】五遠切,𠀤音邧。【玉篇】山名。
又【玉篇】關名。【前漢·成帝紀】流民欲入五阮關者,勿苛留。
又國名。【詩·大雅】侵阮徂共。
又姓。【廣韻】出𨻰留。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愚袁切,音元。【說文】代郡五阮關也。【前漢·地理志】作五原。【正韻】阮,古原字。
又【廣韻】五阮郡。【前漢·地理志】作五原郡。【註】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篇海】同𨸘。
【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正韻】諸氏切,𠀤音止。【說文】基也。【史記·封禪書】石關者,在太山下阯南方。【前漢·疏廣傳】頗立產業基阯。
又【釋名】水出其前曰阯丘。阯,基阯也,言所出然。 【說文】阯,或作址。
又交阯,漢郡名。【前漢·武帝紀】合浦交阯。【後漢·南蠻傳】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正字通】亦作趾。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𠀤音琵。【廣韻】山在楚南。【屈原·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謝朓·春思詩】阰山起朝日。【集韻】或作𨻀。
又【玉篇】婢吏切,音比。
又【集韻】頻彌切,音𦜉。義𠀤同。
〔古文〕汬【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郢切,音靜。【廣韻】坑也。【集韻】陷也。【周禮·秋官·雍氏】春令爲阱擭溝瀆之利於民者,秋令塞阱杜擭。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政切,音淨。義同。 【集韻】同穽。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扶方切,音房。【說文】隄也。【玉篇】鄣也。【廣韻】防禦也。【爾雅·釋地】墳,大防。【疏】墳謂崖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左傳·襄二十五年】町原防。【註】防,隄也。【穀梁傳·昭八年】艾蘭以爲防。【註】防爲田之大限。【孟子】無曲防。【戰國策】有長城鉅防,足以爲塞。
又【玉篇】備也。【易·旣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又【玉篇】禁也。【禮·檀弓】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與知防。【註】防,禁放溢也。
又【爾雅·釋宮】容謂之防。【註】形如今牀頭小曲屛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也。【顏延之·答鄭尚書詩】踟躕淸防密。【註】淸防,屛風也。
又𨻰邑名。【詩·𨻰風】防有鵲巢。【傳】防,邑也。
又魯地名。【春秋·隱九年】冬,公會齊侯于防。【註】防,魯地,在琅琊縣東南。
又【隱十年】取防。【註】高平昌邑縣西南有西防城。
又防風氏,國名。【魯語】禹致羣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
又姓。【正字通】漢有孝子防廣,明防盛。
又與房同。【史記·項羽紀】封楊武爲吳防侯。【前漢·地理志】作吳房,屬汝南郡。【註】孟康曰:本房子國。
又【武帝紀】有芝生殿防內中。
又【溝洫志】宣防塞兮萬福來。
又【說文】或作𨹛。【玉篇】或作坊。【禮·坊記】大爲之坊,民猶踰之。【註】坊,同防。
又【集韻】分房切,音方。【詩·秦風】維此仲行,百夫之防。【傳】防,比也。【箋】猶當也。【釋文】毛音方,鄭音房。
又【集韻】通作方。【前漢·功臣表】汁防肅侯雍齒。【史記】作什方。
又【廣韻】符况切【集韻】【韻會】符訪切,𠀤坊去聲。【廣韻】守禦也。【春秋序】聖人包周身之防。【釋文】防,扶放切,又音房。
又【集韻】隄也。亦同坊。
與陽同。見【字彙補】𨹈字註。
(陽)〔古文〕𨼘𨽐𣆄【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𨻰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𨹈。【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𨼗陽氜。
與隂同。見【字彙補】𨹉字註。
(陰)〔古文〕霒侌𤽎𨽙𠊺瘖【唐韻】【集韻】【韻會】於今切【正韻】於禽切,𠀤音音。【說文】闇也。【釋名】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玉篇】幽無形,深難測謂之陰。【易·坤卦】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禮·月令】百官靜事毋𠛬,以定晏陰之所成。
又【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敎六宮。【註】陰禮,婦人之禮。
又【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
又【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註】陰禮,謂男女之禮。
又陰晴。【詩·邶風】曀曀其陰。【又】以陰以雨。
又【說文】山之北也。【書·禹貢】南至于華陰。
又【說文】水之南也。【前漢·地理志】河東郡汾陰縣。【註】介山在南。
又【玉篇】影也。【晉書·陶侃傳】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
又【正字通】𥓓背曰陰。楊修解曹娥𥓓陰八字。
又【前漢·郊祀歌】靈之至,慶陰陰。【註】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又【玉篇】默也。【戰國策】齊秦之交陰合。
又【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軓也。【釋名】陰,蔭也。橫側車前,以陰笒也。
又地名。【左傳·襄九年】濟于陰阪侵鄭。
又【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
又【二十二年】帥師軍于陰。【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陰縣。【註】卽左傳下陰也。又漢有兩陰山縣。【地理志】西河郡陰山,又桂陽郡陰山。
又山名。【史記·秦始皇紀】自楡中𠀤河以東,屬之陰山。【註】徐廣曰:在五原之北。
又姓。【廣韻】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記褚少孫龜筴傳:陰兢活之,與之俱亡。索隱曰:陰,姓。兢,名也。是商時卽有陰姓矣。又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註:飴甥,食邑于陰。戰國策有陰𥳑、陰姬,疑卽出於此。又昭二十四年,陰不佞,以溫人南侵。疑陰亦姓也。
又【正字通】男子勢曰陰。【史記·呂不韋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爲舍人。
又【逸周書】墠上張赤帟陰羽。【註】陰,鶴也。 【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韻】俗作𨹉。【字彙】俗作阥。【字彙補】亦作𨼖阴𣱙。
又【集韻】烏含切,音菴。本作闇,治喪廬也。【論語】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又【集韻】【韻會】𠀤於禁切,音蔭。【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註】陰,讀爲依廕之廕。
又【詩·大雅】旣之陰女,反予來赫。【箋】覆陰也。【韻會小補】蔭,通作陰。
又【正字通】音飮。古醫方有淡陰之疾,俗作淡飮。
又叶於容切,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箋】凌陰,冰室。【揚子·太𤣥經】日飛懸陰,萬物融融。
又叶於虔切,音煙。【黃庭經】上有䰟靈下關元,左爲少陽右太陰。
又【韻會小補】本作殷。淺黑色也。亦作陰。【詩·小雅·我馬維駰傳】陰白雜毛曰駰。陰,淺黑色也。
(陰)
考證:〔【戰國策】齊秦之處陰合。〕 謹照原文之處改之交。〔【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軌也。〕 謹照原文軌改軓。〔【逸周書】墠上張赤奕陰羽。〕 謹照原文赤奕改赤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刃切,音𨳌。【玉篇】旅也。【廣韻】列也。【史記·淮隂侯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後漢·禮儀志】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
又【玉篇】本作𨻰。【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𨻰,如戰之𨻰。【左傳·成七年】巫臣通吳於晉,敎之戰𨻰。【佩觿集】軍𨻰爲陣,始於王羲之小學章。
按史記作陣,非自羲之始也。
【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𠀤音皆。【說文】陛也。【玉篇】登堂道也,級也。【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
又【釋名】階,梯也,如梯之有等差也。【禮·喪大記】復有林麓,則虞人設階。無林麓,則狄人設階。【註】階,所乗以升屋者,梯也。
又【易·繫辭】言語以爲階。【詩·大雅】誰生厲階。
又【禮·少儀】不得階主。【註】階,上進者。【疏】階是等級。人升階,必上進,故以階爲上進。
又星名。【前漢·東方朔傳】願𨻰泰階六符。【註】泰階,三台也。
又官階。【南史·張融傳】融不知階級,階級亦可不知融。【唐書·百官志】文階二十八階,武階二十一階。
又烏階,草名。【爾雅·釋草註】欔,一名烏階。
又州名。【韻會】西戎別種,白馬氐地,魏武州,唐攺階州。
又叶居夷切,音基。【詩·小雅】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爲亂階。
又【大雅】懿厥哲婦,爲梟爲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又叶堅奚切,音稽。【班固·西都賦】雖輕迅與僄狡,猶愕眙而不能階。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玉篇】丑貞切【集韻】癡貞切,𠀤音檉。【玉篇】丘也。
又【篇海】吞也。
【唐韻】於革切【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𠀤音戹。【說文】塞也。【廣韻】限也,礙也。【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秉其阸塞地利。
又【廣韻】危也,迫也。【前漢·元帝紀】百姓仍遭凶阸。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烏懈切,音䅬。【玉篇】險也,塞也。【廣韻】阻塞也。【史記·律書】後且擁兵阻阸。【前漢·諸侯王表】至虖阸䧢河洛之閒。【註】應劭曰:阸者,狹也。
又【廣韻】阸嶭,山形。
又叶音鬱。【胡廣司隷校尉箴】大漢通變,崇弘𥳑易。吞舟之網,以濟難阸。 【玉篇】同隘。【集韻】同阨。互見阨隘二字註。
【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丘於切,𠀤音祛。【說文】依山谷,爲牛馬圈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江河爲阹。【揚雄·長楊賦序】以罔爲周阹。【註】李奇曰:阹,遮禽獸圍𨻰也。【馬融·廣成頌】周阹環瀆。【註】因山谷遮禽獸曰阹。
又弩阹,漢宮名。【前漢·揚雄傳】近則洪厓旁皇,儲胥弩阹。 【玉篇】亦作䒧。
【唐韻】丁禮切【集韻】【韻會】典禮切,𠀤音邸。【說文】秦謂陵阪曰阺。【後漢·𡨥恂傳】復助嚻拒隴阺。【集韻】同坻。
又【揚雄·解嘲】嚮若阺隤。【註】師古曰:阺,丁禮切。巴蜀人名。山旁堆欲墮落曰阺。應劭以爲天水隴阺,失之矣。○按說文引入氏字註,集韻仍之,𠀤非。
又【玉篇】直梨切【集韻】𨻰尼切,𠀤音池。【玉篇】陵也,阪也,理也,下也。
又【集韻】丁計切,音帝。阪也。
【唐韻】側呂切【集韻】【韻會】【正韻】壯所切,𠀤音俎。【說文】險也。【廣韻】隔也。【易·繫辭】德行恆𥳑以知阻。【詩·秦風】遡洄從之,道阻且長。
又【商頌】罙入其阻。【周禮·夏官·司險】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釋名】山巇曰險,水隔曰阻。若泛言則山水通用。【集韻】同岨。
又【釋名】水出其後曰阻丘,此以水爲險也。
又【爾雅·釋詁】阻,艱,難也。【書·舜典】黎民阻饑。
又止也。【讀書通】通作沮。【詩·小雅】亂庶遄沮。【禮·儒行】沮之以兵。【正字通】𠀤與阻同。
又【左傳·隱四年】州吁阻兵而安忍。【註】阻,恃也。【史記·秦本紀】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
又【玉篇】疑也。
又【廣韻】憂也。
又與淹通。【史記·魯世家】勤勞阻疾。【註】徐廣曰:阻作淹。
又【廣韻】【集韻】𠀤莊助切,音詛。【廣韻】馬阻蹄。【集韻】行不正也。本作跙。亦作𨆄。
【廣韻】昨誤切【集韻】【韻會】存故切【正韻】靖故切,𠀤音祚。【說文】主階也。【玉篇】阼階,東階,所以答酢賔客。【禮·曲禮】踐阼臨祭祀。【疏】阼,主人階,天子祭祀升阼階。【儀禮·公食大夫禮】無阼席。
又【集韻】叢租切,音徂。又疾各切,音昨。義𠀤同。
【唐韻】【集韻】【韻會】𠀤余廉切,音鹽。【說文】壁危也。【玉篇】危也。【廣韻】臨危。【前漢·食貨志】安有爲天下阽危者若是。【註】阽,音閻。又丁念反。
又【集韻】都念切,音店。同墊。亦作埝。下也。【屈原·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前漢·文帝紀】或阽於死亡。【註】如淳曰:阽,近邊欲墮之意。服虔曰:阽,音反坫之坫。孟康曰:阽,音屋檐之檐。師古曰:服孟二音𠀤通。
【玉篇】力井切【集韻】里郢切,𠀤音領。【玉篇】阪也。【廣韻】古文嶺字。註詳山部十四畫。
又【廣韻】【集韻】𠀤郞丁切,音靈。【廣韻】阪名。【集韻】巓阾,阪名。通作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𡛷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𠀤音駝。【玉篇】陂陀,險阻也。【爾雅·釋地註】陂陀,不平。【博雅】陂陀,衺貌。【玉篇】俗作陁。【集韻】同岮。
又沙陀,後唐始興之地。【五代史·唐本紀】別自號曰沙陀。沙陀者,大磧也,在金莎山之陽蒲類海之東。
又補陀,山名,在明州昌國海中。
又音遲。【司馬相如·上林賦】巖陀甗錡。【註】陀,音遲。郭璞曰:陀,崖際。○按漢書陀作阤,音豸。
又【集韻】待可切,音舵。與阤同。【淮南子·繆稱訓】岸崝者必陀。 【集韻】本作阤。或作陊。
【玉篇】俗陀字。【司馬相如·子虛賦】罷池陂阤。
又【集韻】丈爾切,音褫。本作阤。或作陊。詳阤字註。
又【集韻】演爾切,音迆。邪貌。或作阤。
又平聲,音移。【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登降陁靡。【註】音移糜。
按漢書陁作阤,弋爾反。
【唐韻】彼爲切【集韻】【韻會】班麋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𥓓。【說文】阪也。一曰池也。【玉篇】澤鄣也。【風俗通義】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今陂皆以漑灌。【書·禹貢】九澤旣陂。【禮·月令】毋竭川澤,母漉陂池。【註】畜水曰陂。
又地名。【左傳·成四年】許人敗諸展陂。【註】展陂,許地。
又【昭十三年】次于魚陂。【註】竟陵縣城西北有甘魚陂。
又【正字通】黃陂,縣名,今黃州府。
又【前漢·禮樂志】騰雨師,洒路陂。【註】路陂,路傍也。
又【集韻】或作波。【史記·貨殖傳】水居千石魚陂。
又【灌夫傳】陂池田園。【前漢書】𠀤作波。
又【前漢·景十三王傳】游雷波。【註】波讀爲陂。雷陂,陂名。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陂池,旁頹貌。
又【集韻】【韻會】𠀤滂禾切,音坡。【集韻】與𨸭同。𨸭陀,不平也。【爾雅·釋地】陂者曰阪。【揚子·方言】陂,衺也,𨻰、楚、荆、揚曰陂。【釋名】山旁曰陂,言陂陁也。【玉篇】陂陀,靡迆也。【唐韻正】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本作頗,唐明皇攺爲陂。韻補曰: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乂,攺頗爲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矣。
又【集韻】逋禾切,音波。【博雅】陂陁,衰也。
又【集韻】一曰山坡,或作岥。
又【集韻】蒲波切,音婆。陂陁,不平。
又【廣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兵媚切,𠀤音賁。【玉篇】傾也,邪也。【正韻】不平曰險,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復。【周禮·春官·典同】陂聲散。【史記·五宗世家】邯鄲中諸使過客,以彭祖險陂,故莫留邯鄲。
【集韻】補永切,音丙。人名。宋有鮑邴。
【廣韻】【集韻】【韻會】𠀤符遇切,音駙。【玉篇】依也,近也,著也。【廣韻】寄附。【集韻】托也。【易·剝卦】山附于地。【禮·樂記】附親萬民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附于𠛬者,歸于士。【註】附,麗也。【孟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又【玉篇】附,益也。【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前漢·諸侯王表】設附益之法。【註】封諸侯過限,曰附益。
按《說文》附益作坿字,泥。
又【廣韻】姓也。晉有附都。
又轉附,山名。【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又附耳,星名。【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又高附,國名。【後漢·西域傳】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
又附子,藥名。【前漢·外戚傳】卽擣附子,齎入長定宮。
又與祔通。【禮·雜記】大夫附于士。【註】附,讀爲祔,祔祭也。
又【唐韻】符又切【集韻】扶富切,𠀤音覆。【說文】附婁,小土山也。
又【夏侯惠·景福殿賦】曾櫨外關,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
又【集韻】薄口切,音瓿。【玉篇】附婁,今作培。【集韻】或作㟝㟊。
又與胕通。親戚曰肺附。【前漢·劉向傳】臣幸託肺附。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古孚字。卵孚也。註詳子部四畫。
又叶音府。【詩·大雅】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後叶下五反,奏叶宗五反。
考證:〔【前漢·劉向傳】臣幸托肺附。〕 謹照原文幸托改幸託。
【唐韻】【集韻】【韻會】𠀤子例切,音祭。【說文】壁會也。【玉篇】合也。【廣韻】會也。【易·泰卦】天地際也。【坎卦】剛柔際也。【前漢·翼奉傳】詩有五際。【註】詩內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隂陽終始際會之歲,於此則有攺變之政也。
又【爾雅·釋詁】際接翜,捷也。【註】捷謂相接續也。【疏】際者,相會之捷也。【小爾雅】際,接也。
又交際。【孟子】萬章曰:敢問交際何心也。【莊子·徐無鬼】仁義之士貴際。【唐書·房琯傳】不諧際人事。
又【玉篇】方也。【廣韻】邊也,畔也。【易·豐卦】天際翔也。【莊子·知北遊】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又叶子悉切,音卽。【黃庭經】三明出華生死際,父曰泥丸母雌一。
又叶子結切,音卩。【王筠詩】神芝耀七明,山蒲含九節。日軒若迴駕,相待靑雲際。
〔古文〕𤱒【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于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𤰞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𤰞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爲中也。西方之宿,昴爲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卽今之蚶也。【疏】卽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爲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隂符經】龍蛇起陸。叶上宿下覆。
又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𨽰。【集韻】作𨽫。𨽫原从阝作,或同籀文陸字。
【唐韻】力踵切【集韻】【韻會】魯勇切【正韻】力董切,𠀤音壠。【說文】天水大阪也。【前漢·地理志】天水郡隴縣。【註】今呼隴城縣者也。
又【史記·六國表】文公踰隴。【秦本紀】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前漢·地理志】隴西郡。【註】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卽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地理直音】漢隴西,今鞏昌府。漢天水,今鞏昌府秦州。
又【廣韻】州名。漢汧縣,後魏置東秦州,攺爲隴州,因山名之。【地理直音】隋汧陽郡,今鳳翔府隴州。○按今陝西鞏昌府淸水縣,平涼府華亭縣,鳳翔府隴州,皆有隴山,洮州衞有東隴山。
又【春秋·文二年】盟于垂隴。【註】鄭地,滎陽東有隴城。
又姓。
又【正韻】丘壟之壟,亦作隴。【列子·天瑞篇】逆之隴端。【前漢·劉向傳】皆無丘隴之處。
又壟畝亦作隴。【史記·項羽紀】起隴畝之閒。
又【荀子·議兵篇】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龍鍾。新序作隴鍾。
考證:〔【荀子·議兵篇】【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鍾也。〕 謹照原文鍾也改龍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