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集韻】魚尤切,音牛。水也。一曰水名。
【唐韻】許訖切,音迄。與汔同。近也,幾也。【爾雅·釋詁】作汽。
又【集韻】居代切,音漑。義同。
又丘旣切,音氣。水气也。
又億姞切,音乙。水涸也。今謂去飯水爲汽。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分切,音濆。水名。【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周禮·夏官·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山海經】管涔之山,其上無草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又地名,在襄城。【左傳·襄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汾隂,臨汾,俱屬河東郡。汾陽屬太原郡。【廣輿記】臨汾,汾西二縣,今俱屬平陽府。
又郡名。【廣輿記】山西汾州府,本漢太原郡,後魏曰汾州,唐曰浩州,宋曰汾陽。
又【集韻】步奔切,音盆。與湓同。湓水在潯陽。或省作汾。詳湓字註。
又方文切,音分。與紛同。【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註】衆盛貌。汾沄,音紛雲。
又溫汾,水轉貌。【枚乗·七發】所揚汩者,所溫汾者。
【集韻】象呂切,音敘。溝也。
【集韻】象呂切,音敘。姓也。【正字通】古今無沀姓,當卽汿字。从水與从氵,一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鴆切,音鈊。水名。【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穀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注】卽洎水。【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又州名。【廣韻】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又【集韻】所錦切,音㾕。又斯荏切,音襂。又所禁切,音滲。義𠀤同。
又以物探水也。【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註】北人以物探水爲沁。
又思林切,音心。水名。
【唐韻】【集韻】【韻會】𠀤魚衣切,音溰。水名。【說文】水出東海費縣。一曰沂水出泰山,蓋靑州浸。【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浸沂沭。【水經注】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爲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閒以爲圮,子房遇黃石公,卽此處。【地理通釋】曾氏曰:徐州之水,以沂名者非一。酈道元謂出尼丘山,西北逕魯之雩門,謂之沂水。出泰山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
又山名。四鎭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四鎭五嶽。【註】靑州之沂山。
又地名。【左傳·定五年】大敗夫㮣王于沂。【註】沂,楚地。
又州名。本秦琅邪地,宋置北徐州,周攺沂州,今屬兗州府。又沂水,縣名。本春秋鄆邑,今屬靑州府。俱見【廣輿記】。
又姓。【一統志】有沭陽令沂州。
又【集韻】【正韻】𠀤魚巾切,音銀。器之釿鍔。釿或作沂。【爾雅·釋樂】大篪謂之沂。
又【杜篤·論都賦】奮彗光,埽項軍,遂濟人難,蕩滌於泗沂。【班固·答賔戲】張良受書於邳沂。俱作魚巾切。
考證:〔【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浸沂沐。〕 謹照原晝沐改沭。〔【爾雅·釋樂】大箎謂之沂。〕 謹照原文箎改篪。
【廣韻】【集韻】【韻會】𠀤烏酷切,音鋈。【說文】灌漑也。【書·說命】啓乃心,沃朕心。【正義】當開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也。
又盛也。【詩·衞風】其葉沃若。【疏】沃若,沃沃然盛也。
又壯姣也。【詩·檜風】夭之沃沃。【傳】沃沃,壯姣也。
又柔也。【詩·小雅】其葉有沃。【傳】沃,柔也。
又土不磽曰沃壤。【左傳·襄二十五年】楚蔿掩爲司馬,井衍沃。【註】衍沃,平美之地。
又盥手曰沃盥。【周禮·夏官】小臣大祭祀沃王盥。【疏】言爲王沃手,盥手也。
又【左傳·正義】盥謂洗手,沃謂澆手。
又泉名。【爾雅·釋水】沃泉縣出。
又水名。在沃陽縣西北。【水經注】中陵水東逕沃陽縣,又西北流注沃水。
又九土之一。【淮南子·地形訓】正南次州曰沃土。
又閩南人謂雨淋曰沃。見【鄭瑗井觀瑣言】。
又曲沃,晉邑名。【詩·唐風】素衣朱襮,從子于沃。【廣輿記】曲沃縣,屬山西平陽府。
又姓。沃丁之後。吳有沃焦,著【神仙傳】。
又【集韻】鬱縛切,音艧。茂貌。【詩·衞風】其葉沃若,徐邈讀。 【說文】本作𣵽,今省。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𠀤音雲。【說文】轉流也。【杜甫詩】沄沄逆素浪。
又【爾雅·釋言】沄,沆也。【註】水流漭沆。
又𤣥沄,沸貌。【揚雄·冀州箴】冀土麋沸,泫沄如湯。
又通紜。【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註】汾沄,與紛紜同。衆盛貌。
又【廣韻】戸昆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昆切,𠀤音渾。義同。
又【集韻】戸袞切,混上聲。水流貌。
又【韻補】叶于權切,音員。【柳宗元·懲咎賦】凌洞庭之洋洋,泝湘流之沄沄。飄風擊以揚波,舟摧抑而迴邅。
考證:〔【柳宗元·懲咎賦】泝湘流之沄沄。〕 謹照原文沂改泝。
【唐韻】【集韻】𠀤愚袁切,音元。水名。【說文】水出牂牁故且蘭,東北入江。【山海經】沅水出象郡鐔城西。【註】象郡,今日南也。【尚書·日記】楚中九江,五曰沅江,出沅州西蠻界。【水經】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爲旁溝水,又東至鐔城縣爲沅。【楚辭·九歌】沅有芷兮澧有蘭。
又州縣名。【廣輿記】屬湖廣辰州府,漢武陵地,唐沅州。又有沅陵縣。又常德府有沅江縣。又雲南有鎭沅府。
又【集韻】【正韻】𠀤五遠切,音阮。義同。
【唐韻】胡朗切【集韻】戸朗切【韻會】合朗切,𠀤音骯。【說文】莽沆,大水也。一曰大澤貌。【博物志】停水東方曰都,一名沆。【張衡·西京賦】滄池漭沆。
又沆茫,水草廣大貌。【揚雄·羽獵賦】鴻濛沆茫。
又沆瀁,水深廣貌。【木華·海賦】浺融沆瀁。
又沆瀣,露氣也。詳瀣字註。
又【廣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正韻】下郞切,𠀤音航。水流貌。一曰渡也。
又【集韻】舉朗切,音㽘。義與莽沆同。
又【正韻】口浪切,音亢。【前漢·郊祀歌】西顥沆碭。【註】白氣也。沆或讀若抗。
〔古文〕沿【唐韻】【集韻】【韻會】𠀤以轉切,音兗。水名。【說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書·禹貢】道沇水東流爲濟。【山海經】聮水西北流,注于秦澤。【註】聮衍聲相近,卽沇水也。【水經注】濟水逕原城南,東合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爲二水。一水東南流,俗謂之衍水,卽沇水也。
又沇沇,流行貌。【前漢·郊祀歌】沇沇四塞。
又與兗通。【甘氏星經】兗州作沇州。【前漢·天文志】角亢氐,沇州。
又【集韻】庾準切,音尹。義同。
又兪水切,唯上聲。沇溶,水流㵎谷中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沇溶淫鬻。 【集韻】或从兗作渷。
【唐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𠀤音霃。【說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濁黕也。【風俗通·山澤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沈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前漢·𠛬法志】山川沈斥。【註】斥卽斥鹵,沈卽川澤。【莊子·達生篇】沈有履。【註】沈水,汚泥也。
又齊人謂湖曰沈。【郭緣生述征記】有鳥當沈。
又沒也。【詩·小雅】載沈載浮。【戰國策】智伯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沈於所聞。
又以毒沈水也。【周禮·秋官】雍氏禁山之爲苑,澤之沈者。【註】謂毒魚及水蟲之屬。
又五齊之一。【周禮·天官·酒正】五齊,三曰沈齊。【註】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淸酒。
又九天之一。【揚子·太𤣥經】九天,八爲沈天。
又水名。【後漢·光武紀】輔威將軍臧宮,與公孫述將延岑戰於沈水。【註】沈水出廣漢縣。
又實沈,星次也。屬晉分。【左傳·昭元年】參爲晉星,實沈,參神也。
又綠沈,畫工設色之名。【鄴中記】石虎造象牙桃枝扇,或綠沈色。【王羲之·筆記】有人以綠沈漆管見遺。【野客叢書】物色之深者皆爲綠沈。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直禁切,音鴆。亦沒也。一曰投物水中也。或作湛。【周禮·春官】以貍沈祭山林川澤。【註】沈如字,劉註直䕃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荏切,音審。古國名。【左傳·昭元年】沈姒蓐黃,實守其祀。【註】四國臺駘之後。
又姓。【廣韻】出吳興。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於沈,子孫以國爲氏。
又沈丘,縣名。【廣輿記】屬開封府,古沈子國,隋沈州,唐沈丘。
又【集韻】【正韻】𠀤昌枕切,音瞫。與瀋同。汁也。【禮·檀弓】爲楡沈故設撥。【註】以水澆楡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於引輴車滑也。
又【集韻】【韻會】徒南切【正韻】徒含切,𠀤音覃。沈沈,宮室深邃貌。【史記·陳涉世家】顆頤,涉之爲王沈沈者。【註】應劭曰:沈,長含反。通作潭。亦作㽎。
【字彙】同沈。
【集韻】丁紺切,音馾。沊沊,水聲也。
【唐韻】羽求切【集韻】于求切,𠀤音尤。水名,在高密。
又【枚乗·七發】魚鼈失勢,顚倒偃側。沋沋湲湲,蒲伏漣延。【註】沋沋湲湲,魚鼈顚倒貌。
【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混沌,元氣未判也。亦作渾沌。【揚子·太𤣥經】渾沌無端,莫見其根。
又不開通之貌。【莊子·應帝王】中央之帝爲渾沌。【註】渾沌,無孔竅也。
又渾沌,四兇之一。卽讙兜也。本獸名。【神異經】崑崙有惡獸,名曰渾沌。
又【廣韻】【集韻】𠀤徒渾切,音屯。水勢也。【枚乗·七發】沌沌混混,狀如奔馬。【註】波相隨貌。
又【博雅】混混沌沌,轉也。【孫子·兵勢篇】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又【集韻】殊倫切,音淳。與純同。粹也。
又都困切,音頓。與忳同。愚貌。【老子·道德經】忳忳兮。或作沌。
又柱兗切,音篆。水名。在江夏。【水經注】涉水,又逕沌水,口水,南通縣之太白湖,湖水東南通江,又謂之沌口。又有沌陽縣,處沌水之陽,故名。
【玉篇】胡故切,音護。閉塞也。【左傳·昭四年】固隂沍寒。
又【集韻】曷各切,音鶴。與涸同。竭也。
又轄格切,音垎。與𠗂同。堅凍也。【列子·湯問篇】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又洪孤切,音胡。漫沍,水貌。
考證:〔又轄格切,音垎。與洛同。堅凍也。〕 謹照原文洛改𠗂。〔【列子·殷湯篇】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謹照原晝改湯問篇。
【集韻】呼臥切,音貨。水名也。
【廣韻】【集韻】𠀤千結切,音切。水聲。一曰水流疾貌。【木華·海賦】鬱沏迭而隆頹。【註】沏迭,疾流貌。
又摩也。【木華·海賦】飛澇相磢,激勢相沏。
又【玉篇】初乙切【集韻】測乙切,𠀤音厀。義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木。【說文】濯髮也。【詩·衞風】豈無膏沐。【周禮·天官】宮人共王之沐浴。【疏】沐用潘,浴用湯。
又【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潤澤之意。【後漢·明帝紀】冬無宿雪,春不燠沐。【註】沐,潤澤也。言無暄潤之氣。
又治也。【禮·檀弓】夫子助之沐槨。
又溟沐,細密之雨也。【揚子·太𤣥經】密雨溟沐。
又姓。漢有陳郡太守沐寵。
【唐韻】人九切【集韻】忍九切,𠀤音蹂。【說文】水利也。一曰溫也。
又【集韻】女九切,音紐。濕也。
又【廣韻】【集韻】𠀤女六切,音恧。縮沑,水文蹙聚。【木華·海賦】葩華踧沑。
〔古文〕歿歾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勃切,音歿。【說文】沈也。
又盡也。【詩·小雅】曷其沒矣。【傳】沒,盡也。【疏】言不可盡服也。
又過也。【禮·坊記】君子不以美沒禮。【疏】沒,過也。不可以財物豐多,華美其事,沒過於禮。
又貪也。【晉語】不沒爲後。
又乾沒。【史記·酷吏傳】張湯始爲小吏乾沒。【註】如淳曰:得利爲乾,失利爲沒。正義曰:乾沒,謂無潤澤而取他人也。又曰:陽浮慕爲乾,心內不合爲沒。
又水名。【山海經】太水東南流,注于沒水。【水經注】作役水。
又【孫𥠇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謂水曰沒,井曰烏沒,熟水曰泥根沒,冷水曰時根沒。
又【集韻】莫佩切,音妹。亦沈也。
又母果切,音麼。不知而問曰拾沒。
又【韻補】叶明祕切,音寐。【曹植·七啓】翔爾鴻翥,濈然鳧沒。縱輕體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逮音遞。 【說文】本作𣴬。
考證:〔【山海經】太山東南流,注於沒水。〕 謹照原文太山改太水。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達合切,音䵬。【說文】語多沓沓,若水之流。
又水沸溢也。今河朔方言謂沸溢爲沓。
又重也。【詩·小雅】噂沓背憎。乂合也。【揚雄·羽獵賦】出入日月,天與地沓。【註】言若天地相連合也。
又冒也,貪也。【唐書·王琳傳】酋領沓墨。
又弛緩意。【孟子】泄泄猶沓沓也。
又水名。遼東有沓水,沓縣因以名。
又姓。【北史·孝義傳】沓龍超。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託合切,音錔。義同。一曰行擊鼓也。
【廣韻】【集韻】【韻會】彌兗切【正韻】美辨切,𠀤音緬。水名。【說文】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書·禹貢】浮于潛,逾于沔。【傳】漢上曰沔。
又【廣輿記】沔口,在漢陽府城西南。【地理通釋】漢入江處謂之沔口。【漢陽圖經】漢沔本一水也。
又州名。【廣韻】春秋鄖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武德初置沔州。【廣輿記】今爲漢陽府。
又沔陽州,屬安陸府,漢竟陵地,梁沔陽。又沔縣,屬漢中府,本漢沔陽縣。又沔池縣,屬河南府。𠀤見【廣輿記】。
又水流滿也。【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又與湎通。【史記·樂書】流沔沈佚。
又【集韻】美隕切,音閔。水名。【書·禹貢註】沔池。一音亡忍切。
又母婢切,音弭。與濔同。水盛貌。詳濔字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文拂切,音物。沕𥠇,深微貌。【賈誼·鵩鳥賦】沕𥠇無窮。
又【廣韻】美筆切,音密。潛藏也。一曰塵濁謂之沕。
又【集韻】莫佩切,音妹。義同。【賈誼·弔屈原賦】沕深潛以自珍。【註】徐廣曰:沕,亡筆反。鄧展曰:沕音昧。
【唐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持中切,𠀤音蟲。【說文】涌搖也。
又【玉篇】虛也。【老子·道德經】大盈若沖。
又【廣韻】和也,深也。【蕭慤詩】重明豈凝滯,無累在淵沖。
又飛也。【史記·滑稽傳】一飛沖天。
又幼小也。【書·盤庚】肆予沖人。【傳】沖,童也。
又垂飾貌。【詩·小雅】䩦革沖沖。
又聲也。【詩·豳風】鑿冰沖沖。
又姓。明洪武中香山縣丞沖敬。
又【集韻】杜孔切,音動。涌也。
又【韻補】叶仲良切,音長。【道藏歌】鬱鬱對啓明,圓華煥三沖。飇粲麗九天,天綠繞丹房。
【字彙】卽𣸸字。與忝別。增𣸸之沗从水,忝辱之忝从心。備考:《海篇》音滂。沗字下从水作,與沗字異。《巳集·上》沗,卽𣸸
(添)字。
【廣韻】𤰞履切【集韻】補履切,𠀤音比。水名。出廬江灊縣。今謂之𣴪水。【前漢·地理志】廬江灊縣沘山,沘水所出。【註】沘音匕,又音鄙。
又唐州有沘水。【後漢·光武紀】漢軍與甄阜梁丘賜戰於沘水西。【註】沘水在今唐州沘陽縣南。廬江灊縣亦有沘水,與此別也。
又【唐韻】房脂切【集韻】頻脂切,𠀤音毗。義同。
【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𠀤音紗。【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爲新溝,又東北注梁爲沙水。
又【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又潁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潁爲沙。【註】謂大水溢出別爲小水之名。
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義】沙,水旁之地。【詩·大雅】鳧鷖在沙。
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爲名,卽三秦記鳴沙山也。【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峰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里外。
又流沙,西境極遠之地。【書·禹貢】西被于流沙。
又丘名。【爾雅·釋丘】邐迤曰沙丘。【疏】謂丘形斜行,連接而長者。
又長沙,郡名,屬楚。【廣輿記】今湖廣長沙府有長沙縣。
又長沙,星名。在軫旁,主壽命。見【史記·天官書】。
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𥠇天子傳】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又沙汰,詳汰字註。
又【謝察微·算經】十塵爲沙,十沙爲纖。
又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記】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少與杉異。
又豆名。【崔豹·古今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獵沙。虎豆,一名虎沙。馬豆,一名馬沙。
又吹沙,魚名。【爾雅·釋魚】鯊鮀。【郭璞註】今吹沙也。【陸璣註】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故曰吹沙。
又小而甘美之稱。【韓彥直·橘錄】沙橘取其細而甘美,或曰種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
又沙門,謂勤行也。【佛說四十二章經】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
又姓。宋勇將有沙世堅。
又借爲紗縠字。【周禮·天官】內司服素沙。【註】素沙,今之白縳也。以白縳爲裏,使之章顯。今世有紗縠者,名出于此。
又【集韻】蘇和切【正韻】桑何切,𠀤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齊侯衞侯盟于沙。【註】今陽平元城縣東南有沙亭。
又與犧通。【詩·魯頌】犧尊將將。【鄭註】素何反。【毛傳】有沙飾也。
又酒名。【儀禮·大射儀兩壷獻酒註】獻讀爲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亦水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所稼切,音嗄。聲嘶也。【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註】沙音所嫁反,或蘇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蘇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韻。今刪去。
考證:〔【周禮·天官】內司服素沙。【註】素沙,今之白縛也。以白縛爲裏。〕 謹照原晝兩縛字𠀤改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