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唐韻】洛哀切【集韻】【韻會】郞才切,𠀤音來。水名。【說文】水起北地廣昌,東入河。【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浸淶易。

【唐韻】【正韻】胡本切【集韻】【韻會】戸袞切,𠀤音倱。【說文】豐流也。一曰雜流。或作渾。

混沌,元氣未分也。【老子·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集韻】胡昆切,音䰟。人名。漢有屬國公孫昆邪,或作混。 

【集韻】【韻會】【正韻】𠀤公渾切,音昆。混夷,西戎名。或作緄。通作昆。【詩·大雅】混夷駾矣。

同崑。【周禮註】混淪,卽崑崙。 

【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本切,音袞。與滾同。大水流貌。【孟子】原泉混混。

〔古文〕𠗜【唐韻】【正韻】七情切【集韻】【韻會】親盈切,𠀤音圊。【說文】朖也。澂水之貌。【釋名】淸,靑也。去濁遠穢,色如靑也。【詩·鄭風】瀏其淸矣。

靜也,澄也,潔也。【書·舜典】直哉惟淸。

水治曰淸。【詩·小雅】泉流旣淸。

視淸明也。【詩·鄘風】子之淸揚。【註】視淸明曰淸。

【齊風】猗嗟名兮,美目淸兮。【傳】目上爲名,目下爲淸。

酒名。【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飮之物,一曰淸。【註】淸謂醴之泲者。

凡飮皆曰淸。【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飮,用六淸。

水名。【山海經】太時之山,淸水出焉。【水經】淸水,出河南修武縣北黑山。

江名。【廣輿記】淸江,在臨江府城南。

河名。【水經注】白溝水東北過廣宗縣,東爲淸河。

邑名。【春秋·隱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淸。【註】淸,衞邑。【詩·鄭風】淸人在彭。【正義】淸,鄭邑。

姓。宋有進士淸賢。 

【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郢切,音靜。潔也。 

【集韻】【正韻】𠀤疾正切,音淨。與瀞同。 

【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正切,音婧。與凊同。寒也。 

【韻補】叶于羊切,音瑲。【張籍詩】籍時官休罷,兩月同遊翔。黃子陂岸曲,池曠氣色淸。

考證:〔【齊風】美目淸矣。〕 謹照原文矣改兮。

【唐韻】英廉切【集韻】【韻會】衣廉切【正韻】衣炎切,𠀤音醃。水名。【說文】水出越巂徼外,東入若水。

漬也。【禮·儒行】淹之以樂好。 

【爾雅·釋詁】淹留,久也。【左傳·僖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通作奄。【前漢·郊祀歌】神奄留。 

【揚子·方言】淹,敗也。水敝爲淹。 

【集韻】衣檢切,音掩。水涯也。一曰繅絲出緒也。【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註】三盆手者,三淹也。 

【廣韻】於劒切,音俺。

【集韻】於贍切,音𢜰。義𠀤同。又沒也。 

【集韻】憶笈切,音裛。亦漬也。

考證:〔【禮·儒行】淹之以好樂。〕 謹照原文好樂改樂好。〔又通作奄。【前漢·郊祀歌】神淹留。〕 謹照原文淹留改奄留。

【唐韻】【正韻】七衍切【集韻】【韻會】此演切,𠀤千上聲。【說文】水不深也。【詩·邶風】就其淺矣。 

【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

虎皮也。【詩·大雅】鞹鞃淺幭。【傳】淺,虎皮淺毛也。

凡獸之淺毛者,皆曰淺。【周禮·春官】巾車鹿淺𧜀。【註】以夏鹿皮爲覆笭。【疏】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故云。 

【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𠀤音箋。與濺同。淺淺,水疾流貌。【楚辭·九歌】石瀨兮淺淺。 

【集韻】在演切,音踐。【古文尚書堯典】寅淺納日。馬融讀。今作餞。

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汙灑也。

子賤切,音箭。與濺同。水激也。【儀禮·士虞禮註】槃以盛棄水,爲淺汙人也。

與翦通。【儀禮·士喪禮】用疏布緇翦。【註】翦,淺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兼切,音沾。【玉篇】益也。通作沾酟。 

【集韻】他念切,音栝。味益也。【李翊俗名小錄】呼下酒具爲添。

【唐韻】亡沼切【集韻】【韻會】【正韻】弭沼切,𠀤音眇。大水也。【郭璞·江賦】狀滔天以淼茫。

【集韻】渚市切,音止。水名。一曰原名,霸陵在其上。

【集韻】㱃,古作淾。註詳欠部十一畫。

淿

【字彙補】古文汨字。【石鼓文註】从帛从水,爲古汨字。註詳四畫。

【字彙補】與奔音義同。【水經注】傾㵎渀盪。

去聲。【馬融·廣成頌】渀,薄汾撓。【註】渀,蒲艮切。

【字彙補】與淵同。或作𣾜。

【字彙補】古文汶字。【說文先訓】古志,敘州驛名渂川。今省作汶。註詳四畫。

與岷同。【異魚圖贊】洞庭之鮒,出於江渂。亦作𡹋。

【集韻】人夜切,音偌。城名,在彭州。一曰渃城,在成都縣,近天彭關。

日灼切,音弱。濩渃,大水貌。

瀰渃,江名。【樊綽曰】西國之水入南海者四,四曰瀰渃江。

【字彙補】風微切,音非。見藏經。

水名。【羅含湘中記】營水,渄水,皆注湘。

〔古文〕𣶒囦𠝃【唐韻】烏圓切【集韻】【正韻】營圓切【韻會】幺圓切,𠀤音𢏮。【說文】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

深也。【詩·衞風】秉心塞淵。

潭名。【水經注】伊水東爲淵潭。

淵淵,鼓聲。【詩·小雅】伐鼓淵淵。

姓。世本有齊大夫淵㰬。 

【集韻】一均切,音蜵。亦深也。

【唐韻】【集韻】【正韻】盧谷切【廣韻】力玉切【韻會】龍玉切,𠀤音祿。【說文】與漉同。浚也,滲也。或作淥。

水淸也。【張衡·東京賦】淥水澹澹。

水名,在湘東。【水經注】醴泉縣漉水,亦曰淥水。

澤名。【前漢·郊祀歌】淫淥澤,𣳫然歸。

〔古文〕洓【唐韻】前知切【集韻】【韻會】疾智切,𠀤音胔。【說文】漚也。

浸漬也。【史記·貨殖傳】漸漬於失敎。

染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染羽,淳而漬之。

獸死也。【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

考證:〔【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 〕 謹照原文汗改汙。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𠀤音牘。【說文】溝也。【爾雅·釋水】注澮曰瀆。

江河淮濟爲四瀆。【釋名】瀆,獨也。各獨出其水而入海也。【白虎通·巡狩篇】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大,故稱瀆。【風俗通·山澤篇】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

小渠也。【賈誼·弔屈原賦】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吞舟之魚。

慁也,重複也。【易·蒙卦】再三瀆,瀆則不告。

慢也。【易·繫辭】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易也。【左傳·成十六年】瀆齊盟而食話言。

山名。【史記·封禪書】瀆山,蜀之汶山也。 

【集韻】【韻會】【正韻】𠀤大透切,音豆。句瀆,地名。【左傳·桓十二年】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

與竇同。【左傳·襄三十年】伯有自墓門之瀆入。瀆,徐邈音豆。

考證:〔【爾雅·釋水】江湖淮濟爲四瀆。〕 謹照原文江湖改江河。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𠀤𥕌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側銜切,音𪗂。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集韻】子艷切,音𡄑。漸洳,溼貌也。

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考證:〔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傳】如字,本又作蔪。〕 謹照原書傳字改釋文。

【廣韻】食陵切【集韻】【韻會】【正韻】神陵切,𠀤音繩。水名。【春秋釋例】澠水,出齊國臨湽縣北。

水名,在蜀。【山海經】巴國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廣韻】武盡切【集韻】【韻會】弭盡切,𠀤音冺。澠池,水名。亦縣名。亦作黽池。【水經注】漢景帝三年,因崤黽之地以目縣。 

【廣韻】【集韻】【韻會】𠀤彌兗切,音緬。義同。通作沔。

【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𠀤音魚。【說文】捕魚也。【易·繫辭】以佃以漁。

侵取無擇曰漁。【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註】漁色,取象捕魚,然中網取之,是無所擇。

或作。【周禮·天官】人掌以時。

水名,在漁陽。【水經注】漁水,出縣東南。

姓,宋漁仲脩。 

【集韻】【正韻】𠀤牛據切,音御。義同。 【韻會】本作𩼪。【徐曰】从二魚,魚多也。篆文从省。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枕切,音沈。【說文】汁也。【元結詩】煮鱖爲作瀋。 

【集韻】䲭禁切,審去聲。置水于器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禁切,音罧。【說文】下漉也。【司馬相如·封禪書】滋液滲漉。

滲漓,流貌。【揚雄·河東賦】澤滲漓而下降。

澤名。【穆天子傳】甲辰獵於滲澤。 

【集韻】【韻會】𠀤疎簪切,音森。淋滲,毛羽始生貌。【木華·海賦】鶴子淋滲。 

【集韻】【類篇】𠀤千尋切,音侵。與浸同。浸淫漸漬也。或作滲。

【玉篇】而舟切【集韻】而由切,𠀤音柔。水名。

【唐韻】呼貫切【集韻】【韻會】【正韻】呼玩切,𠀤音喚。水名。【水經注】渠水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

卦名。【易·正義】渙者,散釋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業。散難釋險,故謂之渙。【詩·周頌】繼猶判渙。

渙渙,水盛貌。【詩·鄭風】溱與洧方渙渙兮。

渙爛,文章貌。【後漢·延篤傳】渙爛兮其溢目。 

【廣韻】呼會切【集韻】呼外切,𠀤音翽。義同。

【唐韻】章與切【玉篇】之與切,𠀤音煮。水名。【說文】水出常山中丘逢山,東入湡。 

【爾雅·釋水】小洲曰渚。【釋名】渚,遮也。能遮水使旁迴也。【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成渚。【釋文】引韓詩:一溢一否曰渚。

考證:〔【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曰渚。〕 謹照原文曰渚改成渚。〔【韓詩外傳】一溢一否曰渚。〕 謹按此韓詩章句非韓詩外傳,今改爲釋文引韓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斬切,音鹼。【說文】損也。【玉篇】少也,輕也。【禮·樂記】禮主其減。

水名。【山海經】番條之山,減水出焉。又岐山亦出減水,東南流注于江。

姓。【史記·酷吏傳】減宣。 

【廣韻】【集韻】𠀤下斬切,音豏。

【集韻】公陷切,音䫡。義𠀤同。 俗作减,非。

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古文〕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乃管切,音煗。【說文】湯也。 

【廣韻】【集韻】【韻會】𠀤奴官切,煗平聲。水名,在遼西肥如縣。 

【集韻】乳兗切,音耎。濯也。 

【廣韻】【集韻】𠀤奴亂切,音偄。浴餘汁也。或作濡。【儀禮·士喪禮】渜濯棄于坎。【註】沐浴餘潘水也。古文渜作湪。荆沔之閒語。【疏】潘水旣經溫煮,名之爲渜。 

【集韻】奴昆切,音黁。義同。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𠀤音兪。【說文】變汙也。【爾雅·釋言】渝,變也。【詩·鄭風】舍命不渝。

水名。【說文】渝水,在遼西臨渝,東出塞。

水名。【水經注】宕渠郡,蓋古賨國,今賨城縣有渝水。

州名。【廣韻】本巴國,漢爲巴郡之江州縣,梁於巴郡置楚州,隋攺爲渝州。【廣輿記】今爲重慶府。 

【集韻】兪戍切,音裕。義同。

大透切,音豆。水名。 

【韻補】叶夷周切,音由。【詩·鄭風】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