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母官切【集韻】【韻會】謨官切,𠀤音瞞。【說文】魚也。【廣韻】鰻鯠,魚也。【本草】鰻鱺似鱓而腹大。
又【通雅】桂林有石鰻,出洞穴,性涼。
又【廣韻】【集韻】𠀤無販切,音萬。義同。
【唐韻】居衞切【集韻】姑衞切,𠀤音劌。【說文】魚名。【玉篇】魚大口細鱗斑彩。【爾雅·釋魚】鱊鮬鱖鯞。【註】小魚也。詳鮬字註。【本草】鱖然背有黑點。昔仙人劉憑嘗食石桂魚,今此魚猶有桂名,恐是此也。生江溪閒。【正字通】魚扁形闊腹,大口細鱗,皮厚肉緊,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名鱖豚。焦氏《筆乗》謂鱖名鮰魚,誤。蓋因鄕語謂鱖爲計,故以鱖本音桂,與鮠近也。
又【廣韻】【集韻】𠀤居月切,音厥。
又【集韻】於月切,音噦。又居逵切,音龜。義𠀤同。【本草】鱖魚背有黑點。
【集韻】上演切,音善。魚名。○按與鱓同。
【廣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𠀤音鄰。【說文】魚甲也。【玉篇】魚龍之鱗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註】鱗,龍之屬。【禮·月令】其蟲
(鱗。【註】)龍蛇之屬。【淮南子·地形訓】凡鱗者,生於庶魚。
又【正字通】雙鱗魚,產湖廣石門縣東陽山水中,鱗有兩重,與諸魚別,味肥
(美。)又姓。【左傳·文十六年】鱗鱹爲司徒。【類篇】或作䰼。此條有四字脫落,包括一個空格。今補於
()中。
【廣韻】才本切【集韻】【韻會】粗本切,𠀤蹲上聲。【說文】赤目魚也。【爾雅·釋魚】鮅鱒。【註】似鯶子赤眼。【疏】鮅,一名鱒。【陸璣·草木蟲魚疏】鱒似鯶魚,而鱗細於鯶,赤眼。【詩·豳風】九罭之魚,鱒魴。【傳】大魚也。
又【五音集韻】士晚切,音撰。又柱兗切,音篆。義𠀤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徂悶切,音鐏。魚名。又魚入泥。
又【五音集韻】士戀切,音饌。義同。
【唐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第切,𠀤音禮。【說文】鱯也。【爾雅·釋魚】鱧。【註】鮦也。【詩·小雅】魚麗于罶,魴鱧。【正字通】今烏魚。又與蠡同。【本草】蠡魚。一名鮦魚,生九江。【註】蠡今皆作鱧字。
【廣韻】先鳥切【集韻】先了切,𠀤音篠。鰷,或作𩵌。魚名。
又【集韻】朗鳥切,音了。義同。
【五音集韻】巨鳩切,音求。【玉篇】魚名。
【集韻】偶舉切,音語。籞,或作𩵎。【篇海】池水編籬養魚。
【廣韻】呼霸切【集韻】呼跨切,𠀤音化。【說文】魚名。
【集韻】戚悉切,音七。與𩺲同。魚名。
【字彙補】音義未詳。人名。弘農王倪𩵑。
【篇海】音義與鮀同。
【篇海】音刃。魚名。○按卽魛字之譌。
【廣韻】私兆切【集韻】忍兆切,𠀤音小。【玉篇】魚名也。【字彙】細魚。
【玉篇】疾里切,音似。魚也。
【玉篇】於鬼切,威上聲。同𩹷。魚名。
又【五音集韻】語求切,音牛。義同。【正字通】按通雅曰:牛魚,北方鮪類也。王易燕北錄曰:牛魚,觜長鱗𩹐,頭有脃骨,重百斤,卽南方鱏魚。俗加魚作𩵠。互詳前魜字註。
【集韻】五禾切,音訛。魚名。同魤。
又【五音集韻】奴果切,音㛂。義同。
【廣韻】呼盍切【集韻】黑盍切,𠀤音𣣹。魶𩵢,魚名。
又【集韻】作答切,音帀。魚口動貌。
【集韻】鋪枚切,音胚。魚名。
又【類篇】一曰魚臠未成䱹。
【集韻】與𩷍同。
【廣韻】符廢切,音吠。魚名。
【篇海】音木。【正字通】魪,一名𩵦。
【集韻】與鯕同。
【篇海】同魫。
【唐韻】甫無切【集韻】風無切,𠀤音膚。【說文】𩵩,魚名。出東萊。《說文》𩵩,鯕魚。出東萊。
【集韻】與鱀同。
【集韻】章荏切,音抌。魚首骨。【正字通】魚腦骨曰抌。俗作𩵫。
【篇海】胡谷切,音斛。斗魚。
【廣韻】【集韻】𠀤雨方切,音王。𩵭鮪,魚名。【正字通】王鮪,本作王,誤作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