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說文小篆

字頭

释義

滱水。起北地靈丘。東入河。北地當作代郡。前志曰。代郡靈丘。今山西大同府靈邱縣東有靈丘故城。靈丘下曰。滱水東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里。水經曰。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東南過廣昌縣南。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唐縣南。又東過安憙縣南。又東過安國縣北。又東過博陵縣南。又東北注於易。今直隷唐河、卽古滱水也。出大同府渾源州南。今翠屏山、卽古高氏山。東南流入靈邱縣。又東南流入直隷易州廣昌縣界。由倒馬關流入。逕完縣西北、唐縣西南界。又東南過定州。入慶都縣南界。又逕祁州南。會沙滋二水。又東北逕博野、蠡二縣南。又東北逕高陽縣東。又北逕安州東。入白洋淀。一統志曰。據水經注。葢滱水故道本由今淸苑縣東南與濡博諸水合流注易。後徙而東。不入縣境。按前志云入大河。有誤。大河之名亦非志所有。从水。寇聲。若侯切。四部。滱水卽漚夷水。漚當作嘔。幷州川也。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嘔夷。鄭曰。嘔夷祁夷與。出平舒。按前志平舒下云。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治。治卽㶟今本作沽誤今出大同府廣靈縣之壷流河也。與靈丘之滱河劃然二事。班云滱河幷州川、是亦謂滱卽嘔夷。爲許所本。古寇聲、區聲同部。

淶水。起北地廣昌。東入河。北地當作代郡。代郡廣昌、見前志。後志屬中山國。今直隷易州廣昌縣縣北有廣昌故城。職方氏曰。幷州、其浸淶、易。鄭云。淶出廣昌。前志廣昌下曰。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幷州浸。水經曰。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巨馬河卽淶水也。東過逎縣北。又東南過容城縣北。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東。入於海。酈云。巨馬水於東平舒北。南入於滹沱。而同歸於海也。今淶水一名巨馬河。源出廣昌縣南東。流轉南。逕易州淶水縣東。又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畍。至縣南爲白溝河。又東南逕容城縣東北。又東逕新城縣南。又東南逕雄縣西。又東入保定縣界。非酈注舊迹也。从水。來聲。洛哀切。一部。并州浸。

泥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北地郡郁郅、見前志。今甘肅慶陽府安化縣治、卽郁郅故城也。前志郁郅下曰。泥水、出北蠻夷中。泥陽下應注曰。泥水、出郁郅北蠻中。一統志曰。東河在安化縣東。卽白馬水也。元和志。延慶縣西臨白馬州。寰宇記。白馬水、出北塞夷中。引水經注云洛川南逕尉李城東北。合馬嶺水。號白馬水。明統志。東河來自沙漠。至安化城北。合懷安及靈溝水南流。至合水縣爲馬蓮河。東河及下流馬蓮河皆卽古泥水也。按馬蓮、卽馬嶺之轉語。从水尼聲。奴低切。十五部。按今字皆用爲塗泥字。

西河美稷保東北水。宋本及集韵、類篇皆同。一本無北字。西河郡美稷、見前志。今蒙古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南有漢美稷故城。在故勝州之西南也。檀弓注曰。保、縣邑小城。保堡古今字。水經注河水篇曰。河水、又南。樹頽水注之。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又東南流入長城東。鹹水入之。又東南渾波水注之。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又東流入於河。按漢富昌城在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界。湳水、未審今鄂爾多斯何水也。从水。南聲。乃感切。古音在七部。酈曰。羌人因湳水爲姓。

漹水。出西河中陽北沙。南入河。北沙、水經注引作之西。西河郡中陽、二志同。戴先生曰。水經。河水、南過西河圁陽縣東。又南過離石縣西。又南過中陽縣西。又南過土軍縣西。據地望考之。中陽西濵河。當在今汾州府寧鄉縣境。趙世家秦取我西都及中陽是也。道元乃云中陽故城在東。東翼汾水。不濵於河也。元和志於孝義縣下云。魏移西河郡中陽於今理。此條可證明水經之中陽其所本之書。道元偶失檢。道元汾水篇注所言鄔澤北起大陵。南接鄔。正今平遙之西、孝義之東、介休之北、最爲洿下。汾川轉徙不常之地。說文之漹水乃入河。非入汾。漢中陽西濱黃河、說文亦一證。道元就漹字與鄔字牽合。謂漹水卽鄔澤。謬矣。玉裁按漹水今未得其證。从水。焉聲。乙乾切。十四部。

河津也。在西河西。河津名?、猶浢津、孟津也。在西河西、謂在西河郡之西。今未詳其地。从水。𡍮聲。土禾切。十七部。按口部以爲𠾊重文。

㶛水也。未詳。从水。旟聲。以諸切。五部。

濄水出也。各本誤作過水中也。今正。釋水曰。水自濄出爲洵。大水溢出別爲小水之名也。水經注引字林曰。洵、濄水也。經有假借洵爲均者。如洵直且侯是也。有假爲恂者。如洵美且都、洵訏且樂是也。有假爲敻者、如于嗟洵兮、卽韓詩之于嗟敻兮是也。有假爲泫者。國語無洵涕是也。从水。旬聲。相倫切。十二部。

涻水。水名。出北嚻山。入卬澤。?俗本作邙。誤。今依舊抄繫傳本。北山經曰。鉤吾之山、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涔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卬澤。許所據涔作涻。如柘作樜、䬅作劦。皆與今本不同也。其地未詳。从水。舍聲。始夜切。古音在五部。

㲽水也。集韵、類篇引說文有出上黨三字。又沴㲽與淟涊同。沴涊、溼相箸也。亦垢濁也。从水。刃聲。乃見切。古音在十二部。

淔水也。集韵、類篇曰。出潁川。从水。直聲。恥力切。一部。

淁水也。从水。妾聲。七接切。八部。

涺水也。从水。居聲。九魚切。五部。

沋水也。廣韵曰。在高密。按葢卽左傳尤水。上文之治水也。从水。尤聲。羽求切。古音在一部。

洇水也。从水。因聲。此字玉篇及小徐皆作涃、困聲。廣韵洇涃竝收。集韵、類篇引說文互異。而今存宋本皆作洇。因聲、於眞切。毛斧季改爲困聲、苦頓切。非是。十一部。

淉水也。从水。果聲。古火切。十七部。

溑水也。从水。𧴪聲。讀若瑣。穌果切。在十七部。

浝水也。从水。尨聲。莫江切。九部。

㳶水也。从水。乳聲。乃后切。四部。或以爲酒醴維醹之醹。

⿰氵𠂂水也。廣韵、集韵皆曰在襄陽。从水。𠂂聲。𠂂、古文終。職戎切。九部。古文終、見仌部。

淺水也。顔氏家訓曰。遊趙州。見栢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後讀城西門徐整碑云。洦流東指。案說文此字古泊字也。泊、淺水貌。此水無名。直以淺貌目之。或當卽以洦爲名乎。玉裁按顔書今本譌誤。爲正之、可讀如此。說文作洦。隷作泊。亦古今字也。犬部狛字下云。讀若淺泊。淺水易停。故泊又爲停泊。淺作薄。故泊亦爲厚薄字。又以爲憺怕字。今韵以泊入鐸。以洦入陌。由不知古音耳。但上下文皆水名。此字次第不應在此。葢轉寫者以從百從千類之。从水。百聲。匹白切。按當作旁各切。五部。

汘水也。从水。千聲。倉先切。十二部。

洍水也。从水。𦣞聲。詳里切。一部。詩曰。江有洍。此葢三家詩。下文引江有汜、則毛詩也。云汜水別復入水也。而證以江有汜。此言轉注也。云洍水名。而證以江有洍。此言假借也。引書作𡚽、?席皆此例。

勃澥、海之別也。宋本作郣。今本及集韵、類篇皆作勃。別下宋本、葉本、趙本、五音韵譜、類篇、集韵皆無名字。毛斧季妄增之。然文選注已誤多矣。毛詩傳曰。沱、江之別者也。海之別猶江之別。勃澥屬於海、而非大海。猶沱屬於江、而非大江也。說文或言屬。或言別。言屬而別在其中。言別而屬在其中。此與稗下云禾別正同。周禮注。州黨族閭比者、鄉之屬別。則屬別竝言也。漢書子虛賦音義曰。勃澥、海別枝也。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斷水曰澥。潛丘箚記曰。今海自山東登州成山折而西。逕寧海州、福山、蓬萊、招遠縣。又西逕萊州、掖縣、昌邑、濰縣。又西逕靑州、壽光、樂安、諸城縣北界。折而西北。逕濟南、利津、霑化、海豐縣。又北逕直隷、河閒、鹽山、滄北、靜海縣東界。又北至天津衛。折而東。逕順天、寶坻、豐潤縣。又東逕永平、灤州、樂亭、盧龍、昌黎縣。又東出山海關。逕遼東、寧遠、廣寧衛南界。折而南。逕海、葢、復、金四衛西界。又折而東。逕金州南界。有旅順口。南與登州海口相對。皆謂之勃海。太史公多言勃海。河渠書謂永平府之勃海也。封禪書謂登、萊兩府之勃海也。蘇秦列傳指天津衛之海言。朝鮮列傳指海之在遼東者言。勃海之水大矣。非專謂近勃海郡者也。玉裁按。此於大海爲別枝。从水。解聲。胡買切。十六部。一說澥卽澥谷也。集韵、類篇皆作一曰澥谷也五字。此別一義也。律厯志曰。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谷、竹溝也。取竹之脫無溝節者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按漢書解谷、說文作澥。廣韵作嶰。

天池也。見莊子消搖游。㠯納百川者。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此引伸之義也。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从水。每聲。呼改切。一部。按海篆當與澥相屬。各本誤廁漠篆後。今正。

北方流沙也。漢書亦假幕爲漠。一曰淸也。毛詩傳曰。莫莫言淸靜。从水。𦱤聲。慕各切。五部。

大也。見釋詁。从水。尃聲。滂古切。五部。

水大至也。水大廣韵作大水。从水。闇聲。乙感切。七部。

洚水也。堯典、咎繇謨皆言洪水。釋詁曰。洪、大也。引伸之義也。孟子以洪釋洚。許以洚釋洪。是曰轉注。大壑曰谼。字亦作洪。从水。共聲。戶工切。九部。

水不遵道。孟子滕文公篇。書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告子篇。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水不遵道、正謂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絶大。洚洪二字義實相因。一曰下也。此別一義。洚與夅降音義同。从水。夅聲。戶工切。又下江切。九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