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說文】正,古从二作㱏。二,古上字。註詳一畫。 

【集韻】定古作㱏。註詳宀部五畫。

【唐韻】【集韻】𠀤古文訶字。註詳言部五畫。一曰止也。

【廣韻】【集韻】𠀤籀文歸字。

【玉篇】疾醉切【集韻】秦醉切,𠀤音萃。【博雅】待也。一曰止也。 與崪別。【佩觽集】㱖,秦醉翻,止也。崪,昨沒翻,山貌。

【玉篇】香幽切,音休。義闕。【字彙】一曰息也。○按字見《玉篇》。《正字通》泛云俗字,非。

【集韻】同魘。

〔古文〕𡿌【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狼狄切,𠀤音靂。【說文】過也。一曰經歷。【書·梓材】殺人歷人。【註】歷人者,罪人所過。【前漢·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歷鬭食。【韋昭註】自下往觸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經之爲歷,突掩爲陵,星相擊爲鬭。

次也。【禮·月令】季冬,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註】歷,猶次也。

盡也。謂徧及之也。【書·盤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前漢·劉向傳】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師古註】歷謂歷觀之。

踰也,越也。【孟子】不歷位而相與言。【大戴記】竊盜歷法妄行。

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齞脣歷齒。【註】歷,猶疎也。【後漢·列女傳】蓬髮歷齒,未知禮則。

錯也。【莊子·天地篇】交臂歷指。

亂也。【大戴記】歷者,獄之所由生。【註】歷,歷亂也。【鮑照詩】黃絲歷亂不可治。

歷歷,行列貌。【古樂府】歷歷種白楡。

釜鬲謂之歷。【史記·滑稽傳】銅歷爲棺。【索隱曰】歷卽釜鬲也。

歷錄,文章之貌。見【詩疏】。

寂歷,猶寂寞也。【張說詩】空山寂歷道心生。

山名。【括地志】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一名歷山,舜耕處。【廣輿記】蒲州今屬平陽府。又濟南有歷山,《漢志》充縣亦有歷山。

縣名。【前漢·地理志】信都國有歷縣。又歷城縣,屬濟南,卽齊州縣也。【地理通釋】田廣罷歷下兵,卽其地。後漢安帝建光三年,黃龍見歷城。

湖名。【廣輿記】歷湖,在和州城西,周七十里,爲郡之巨浸。

《爰歷》,書名。【說文序】趙高作《爰歷篇》,所謂小篆。

與曆日之曆同。【前漢·律歷志】黃帝造歷。又《世本》曰容成造歷。《尸子》曰羲和造歷。或作曆。

與霹靂之靂同。【前漢·天文志】辟歷夜明。【後漢·蔡邕傳】辟歷數發。

與馬櫪之櫪同。【前漢·梅福傳】伏歷千駟。

同壢。坑也。

考證:〔【索隱註】歷卽釜鬲也。〕 謹按索隱卽史記註之名,旣稱索隱不得稪稱註,謹改註爲曰。

〔古文〕𢧁亗【唐韻】相銳切【集韻】須銳切,𠀤音帨。【釋名】歲,越也,越故限也。【白虎通】歲者,遂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書·洪範】五紀,一曰歲。【傳】所以紀四時。【又】王省惟歲。【傳】王所省職,兼總羣吏,如歲兼四時。

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歷志》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十二歲一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太歲左行於地,一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爲陽人之所見,太歲爲隂人所不覩,故舉歲星以表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一年之中惟於一辰之上爲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星俱赴於牽牛之初,是歲星與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建子,子有太歲,至後年,歲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會於𤣥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太歲。推此已後皆然。又歲星木會在東方,爲靑龍之象,天之貴神福德之星,所在之國必昌。

【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營室爲淸廟,歲星廟也。【孝經·鉤命決】歲星守心年穀豐。【左傳·昭三十二年】史墨曰: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岳珂·桯史】今星家以太歲爲凶星。【王充·論衡】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

年穀之成曰歲。【左傳·哀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杜註】歲,年穀也。【前漢·武帝詔】爲歲事曲加禮。

周制有歲計、歲會。【周禮·春官】職歲。【註】主歲計者。【又】歲終,則令百官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又】司會以參互攷日成,以月要攷月成,以歲會攷歲成。 

【史記·天官書】臘之明日曰初歲。【四民月令】亦曰小歲。又始歲曰獻歲。【楚辭·招魂】獻歲發春。【註】獻,進也。歲始來進,春氣奮揚也。

【東京夢華錄】除夕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風土記】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飮,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蘇軾·饋歲詩序】蜀中値歲晚閒遺,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爲別歲。

萬歲,山名。在桂陽。【水經注】萬歲山生靈壽木,溪下卽千秋水。水側居民號萬歲村。又水名。【伏琛·三齊略記】曲城、齊城東有萬歲水,水北有萬歲亭。又湖名。【廣輿記】萬歲湖,在建昌府南豐縣。又宮名。【三輔黃圖】汾陽有萬歲宮。又木名。【爾雅·釋木疏】杻一名檍,今宮園種之,名萬歲木,取名於億萬也。 

【集韻】相絕切,音雪。義同歱。【曹植·平原公主誄】城闕之詩,以日喩歲。况我愛子,神光長滅。歲亦讀雪。 

【集韻】蘇臥切,音䐝。䮑歲,穀名。 【說文】从步戌聲。律歷書名五行爲五步。一說从步者,躔度之行,可推步也。从戌者,木星之精,生於亥,自亥至戌而周天。戌與歲亦諧聲,別作嵗、歳,𠀤非。

考證:〔【周禮·春官】馮相氏疏十有二歲。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爲大周。〕 謹照原文爲字改一字。〔三歲則大計羣吏之屬,而誅賞之。〕 謹照周禮原文屬改治。

〔古文〕𤾤【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𠀤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㱕。漢𥓓作歸。

考證:〔【周禮·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 謹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 

【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

【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留也。【論語】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又凡戰而被獲曰止。【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容止。【詩·鄘風】人而無止。【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舉止。【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俗謂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樂器。【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註】止者,其椎名也。【書·益稷】合止柷敔。【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鳥集亦曰止。【詩·小雅】載飛載止。

三止,三禮也。【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語辭。【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與趾同。【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郭註】止,足也。【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古文〕㱏𣥔𤴓𧾸【唐韻】【韻會】【正韻】𠀤之盛切,音政。【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註】守一以止也。【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易·乾卦】剛健中正。【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正。

備也,足也。【易·乾·文言】各正性命。【書·君牙】咸以正罔缺。 

【爾雅·釋詁】正,長也。【郭註】謂官長。【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正。【杜註】五正,五官之長。

【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𤣥冥,土正曰后土。

官名。【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正。【鄭註】正,於周鄕師之屬,今漢有正平丞,秦所置。

朼載也。【周禮·夏官】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註】正謂朼載之。朼,亦作匕。

常也。朱子云:物以正爲常。又正人,尋常之人也。【書·洪範】凡厥正人。【朱子·語錄】是平平底人。

定也。【周禮·天官】宰夫令羣吏,正歲會,正月要。【註】正,猶定。

決也。【詩·大雅】維龜正之。

治其罪亦曰正。【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賊殺其親則正之。【註】正之者,執而治其罪。《王霸記》曰:正,殺之也。

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爾雅·釋泉】濫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平質也。【論語】就有道而正焉。【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爲正。【註】謂質正其是非也。

以物爲憑曰正。【儀禮·士昏禮】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註】有正者,以託戒使不忘。

釐辨也。【論語】必也正名乎。

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

【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預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正反,戰不正勝。

三正。【史記·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後漢·章帝紀】王者重三正,愼三微。【註】三正,天地人之正。

人臣之義有六正,謂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也。見【說苑】。

七正,日月五星也。【書·舜典】作七政。【史記·律書】作七正。

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

【大品經說】八正,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王屮·頭陀寺𥓓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

先正,先賢也。【書·說命】昔先正保衡。

諡法。【汲冢周書】內外賔服曰正。

與政通。【詩·小雅】今兹之正。【禮·月令】仲春班馬正。皆與政同。

朝覲曰朝正。【左傳·文三年】昔諸侯朝正於王。【杜註】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讀平聲。【杜甫詩】不見朝正使。

姓。【廣韻】宋上卿正考父之後。漢有正錦,《後魏志》有正帛。又複姓,漢有正令官。

宗正,星名。【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正卿大夫。 

【廣韻】之盈切。【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𠀤音征。歲之首月也。【春秋】春王正月。【公羊·穀梁傳註】音征。或如字。今多讀征。

室之向明處曰正。【詩·小雅】噲噲其正。

射侯中曰正。【周禮·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二正。【詩·齊風】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毛傳】二尺曰正。【疏】正大於鵠,三分侯廣,而正居一焉,其內皆方二尺。

【儀禮·大射儀鄭註】正者,正也。亦鳥名。齊魯之閒名題肩爲正。正,鳥之捷黠者,射之難中,以中爲雋,故射取名焉。

與征通。【周禮·夏官】諸子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馬,以軍法治之,弗正。【疏】正,音征。謂賦稅也。唐武后作𠙺。

考證:〔【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出不出反,戰不正勝。〕 謹照原文不出反改不正反。

【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𠀤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唐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𠀤音捕。【說文】行也。【書·武成】王朝步自周。【傳】步,行也。《正義》曰:《爾雅·釋宮》云: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彼相對爲名耳,散則可以通,故步爲行也。【楚辭·招䰟】步騎羅些。【註】乗馬爲騎,徒行爲步。 

【小爾雅】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白虎通】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步備隂陽也。【周禮·夏官】射人以貍步張三侯。【註】鄭司農云:貍步,謂一舉足爲步,於今爲半步。 

【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禮·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爲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爲步。【正義曰】古者八寸爲尺,周尺八尺爲步,則一步六尺四寸。【史記·秦始皇紀】數以六爲紀,六尺爲步。【註】索隱曰:《管子》《司馬法》皆云六尺爲步,非獨秦制。又王制八尺爲步,今以六尺四寸爲步,步之尺數亦不同。

輦行曰步。【韻會】世稱輦車曰步輦,謂人荷而行,不駕馬也。

徐行曰步。【屈原·離騷】步余馬於蘭臯兮。【說苑·建本篇】走者之速,步者之遲。

促行曰趨,闊行曰步。【莊子·田子方】步亦步,趨亦趨。 

【任昉·述異記】水際謂之步。上虞縣有石駞步,吳中有瓜步,吳江中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按吳楚閒謂浦爲步,語之訛耳。【水經注】贛水逕豫章郡北爲津步,步卽水渚也。【靑箱雜記】嶺南謂村市爲墟,水津爲步。 

【柳宗元·鐵爐步志】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韓愈·孔戣墓誌】蕃舶至泊步,有下碇之稅。通作埠。今人呼船儈曰埠頭。埠音如步。 

【爾雅·釋樂】徒擊鼓謂之步。【疏】凡八音備作曰樂。一音獨作不得以樂名也。

人才特出謂之獨步。【晉書·王坦之傳】江東獨步王文度。

馬步,謂神爲災害馬者。一曰行神。【周禮·夏官·校人】冬祭馬步。

人物烖害之神皆曰步。【周禮·夏官·校人疏】𤣥冥之步,人鬼之步是也。

【地官·族師·祭酺註】酺者,爲人物烖害之神。故書酺爲步,蓋步與酺字異而音義同也。

習馬曰步馬。【左傳·襄二十六年】左師見夫人之步馬者。又牽行也。【禮·曲禮】步路馬必中道。

行師曰步師。【左傳·僖三十三年】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

行爵曰步爵。【禮·少儀】未步爵,不嘗羞。

推歷曰步歷。【左傳·文元年疏】日月轉運於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歷謂之步歷。【後漢·楊厚傳】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陸機·演連珠】儀天步晷,而修短可量。

《律歷》,書名,五星爲五步。見【漢制考】。

運也,國運曰國步,天運曰天步。【詩·小雅】國步蔑資。【又】天步艱難。

陟大位曰攺步。【周語】攺玉攺步。

步驟。【後漢·曹褒傳】三五步驟,優劣殊軌。【註】《孝經鉤命決》曰: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宋均註云:步謂德𨺚道用,日月爲步,時事彌順,日月亦驟,勤思不已,日月乃馳,是優劣也。

姓。【廣韻】晉有步場,食采於步,後因氏焉。孔子弟子有步叔乗,三國吳丞相步騭。又三字姓。【後魏書】有步六孤氏,後改爲陸氏。又西方步鹿根氏,後改爲步氏。

【北齊書】有步大汗氏。

百步,溪名。【廣輿記】在台州臨海縣,一呼惡溪。

千步,香名。【任昉·述異記】南海山出千步香,佩之香聞千步。今海嵎有千步草,是其種也。《雜貢籍》曰:南郡貢千步香。

步光,劒名,見【越絕書】。

步搖,婦人首飾名。見【採蘭雜志】。【俗書正訛】从𣥂,反止也。从少,非。𣥂字仅在步字中使用,日人将步简化为歩,便利步字的使用。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𠀤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伊訓】布昭聖武。

【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𠛬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𤣥武,居冠屬武。

【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縣名,屬太原郡。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又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又𤣥武,北方七宿也。【禮·曲禮】前朱雀而後𤣥武。又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

考證:〔【汲冢周書】剛彊直理曰武。〕 謹照逸周書及北史于忠傳,直理改理直。〔【廣韻】本自白馬元地。〕 謹照原文元改氐。

【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祁。【集韻】同跂。足多指也。或作枝。

歧路也。【顏延之·赭白馬賦】臨歧矩步。【註】歧,歧路也。《爾雅》曰:二達謂之歧。【後漢·張堪傳】麥穗兩歧。【註】一莖兩穂,如歧路之二達。

歧歧,飛行貌。【潘岳·笙賦】翾翾歧歧。 通作岐。 

【玉篇】古文𨙸字。註詳邑部四畫。

【字彙補】同步。

【字彙】烏乖切,音崴。不正也。○按此乃竵之俗字。《正字通》云:《說文》竵訓不正,俗合不正二字改作歪,《字彙》訓與竵同,不知歪卽竵之譌。別見立部竵字註。

【唐韻】其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臼許切,𠀤音巨。【說文】止也。从止巨聲。一曰搶也。【徐曰】搶,頭撞地也。一曰超歫。 

【玉篇】違也,戾也,至也。與距通。【前漢·食貨志】元龜歫冉,長尺二寸。【註】冉,龜甲緣。歫,至也,度背兩邊緣尺二寸也。【揚雄·羽獵賦】騰空虛歫連卷。【註】師古曰:歫,卽距字。

【廣韻】古文前字。【說文】从止在舟上。註詳刀部七畫。

【唐韻】直离切【集韻】陳知切,𠀤音馳。【說文】䠧也,歭䠧不前也。通作踟𨆼。 

【廣韻】直里切【集韻】丈里切,𠀤音峙。與峙通。供具也。【書·費誓】歭乃糗糧。《石經》从山作峙。

【字彙補】與澀同。【漢·犍爲楊君頌】𡒎路歮難。

【唐韻】色立切【集韻】色入切,𠀤音濇。【說文】不滑也。【玉篇】難轉也。 

【博雅】歰,吃也。【揚子·方言】𧬯極,吃也。楚語也。或謂之軋,或謂之歰。【郭註】語歰難也。 

【六書故】水涸行艱謂之歰,味苦歰亦謂之歰。 

【集韻】色甲切,音箑。與翣同。棺羽飾也。【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翣柳作接橮。鄭司農云:接讀爲歰,橮讀爲柳,皆棺飾。檀弓曰:周人牆置翣。《春秋傳》曰四歰不蹕。今《左傳》歰作翣。 【說文】从四止。【徐鉉曰】四皆止,故爲歰。當作歰。經典作歰。【集韻】或作澀、𣥒、澁。詳水部澀字註。歰从二𣥒。

【唐韻】之隴切。【說文】跟也。 

【玉篇】古文踵字。註詳足部九畫。

〔古文〕𢧁亗【唐韻】相銳切【集韻】須銳切,𠀤音帨。【釋名】歲,越也,越故限也。【白虎通】歲者,遂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書·洪範】五紀,一曰歲。【傳】所以紀四時。【又】王省惟歲。【傳】王所省職,兼總羣吏,如歲兼四時。

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歷志》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十二歲一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太歲左行於地,一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爲陽人之所見,太歲爲隂人所不覩,故舉歲星以表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一年之中惟於一辰之上爲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星俱赴於牽牛之初,是歲星與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建子,子有太歲,至後年,歲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會於𤣥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太歲。推此已後皆然。又歲星木會在東方,爲靑龍之象,天之貴神福德之星,所在之國必昌。

【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營室爲淸廟,歲星廟也。【孝經·鉤命決】歲星守心年穀豐。【左傳·昭三十二年】史墨曰: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岳珂·桯史】今星家以太歲爲凶星。【王充·論衡】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

年穀之成曰歲。【左傳·哀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杜註】歲,年穀也。【前漢·武帝詔】爲歲事曲加禮。

周制有歲計、歲會。【周禮·春官】職歲。【註】主歲計者。【又】歲終,則令百官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又】司會以參互攷日成,以月要攷月成,以歲會攷歲成。 

【史記·天官書】臘之明日曰初歲。【四民月令】亦曰小歲。又始歲曰獻歲。【楚辭·招魂】獻歲發春。【註】獻,進也。歲始來進,春氣奮揚也。

【東京夢華錄】除夕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風土記】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飮,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蘇軾·饋歲詩序】蜀中値歲晚閒遺,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爲別歲。

萬歲,山名。在桂陽。【水經注】萬歲山生靈壽木,溪下卽千秋水。水側居民號萬歲村。又水名。【伏琛·三齊略記】曲城、齊城東有萬歲水,水北有萬歲亭。又湖名。【廣輿記】萬歲湖,在建昌府南豐縣。又宮名。【三輔黃圖】汾陽有萬歲宮。又木名。【爾雅·釋木疏】杻一名檍,今宮園種之,名萬歲木,取名於億萬也。 

【集韻】相絕切,音雪。義同歱。【曹植·平原公主誄】城闕之詩,以日喩歲。况我愛子,神光長滅。歲亦讀雪。 

【集韻】蘇臥切,音䐝。䮑歲,穀名。 【說文】从步戌聲。律歷書名五行爲五步。一說从步者,躔度之行,可推步也。从戌者,木星之精,生於亥,自亥至戌而周天。戌與歲亦諧聲,別作嵗、歳,𠀤非。

考證:〔【周禮·春官】馮相氏疏十有二歲。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爲大周。〕 謹照原文爲字改一字。〔三歲則大計羣吏之屬,而誅賞之。〕 謹照周禮原文屬改治。

【玉篇】助革切,音齚。正也,齊也,好也。亦作賾。

〔古文〕𡿌【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狼狄切,𠀤音靂。【說文】過也。一曰經歷。【書·梓材】殺人歷人。【註】歷人者,罪人所過。【前漢·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歷鬭食。【韋昭註】自下往觸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經之爲歷,突掩爲陵,星相擊爲鬭。

次也。【禮·月令】季冬,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註】歷,猶次也。

盡也。謂徧及之也。【書·盤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前漢·劉向傳】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師古註】歷謂歷觀之。

踰也,越也。【孟子】不歷位而相與言。【大戴記】竊盜歷法妄行。

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齞脣歷齒。【註】歷,猶疎也。【後漢·列女傳】蓬髮歷齒,未知禮則。

錯也。【莊子·天地篇】交臂歷指。

亂也。【大戴記】歷者,獄之所由生。【註】歷,歷亂也。【鮑照詩】黃絲歷亂不可治。

歷歷,行列貌。【古樂府】歷歷種白楡。

釜鬲謂之歷。【史記·滑稽傳】銅歷爲棺。【索隱曰】歷卽釜鬲也。

歷錄,文章之貌。見【詩疏】。

寂歷,猶寂寞也。【張說詩】空山寂歷道心生。

山名。【括地志】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一名歷山,舜耕處。【廣輿記】蒲州今屬平陽府。又濟南有歷山,《漢志》充縣亦有歷山。

縣名。【前漢·地理志】信都國有歷縣。又歷城縣,屬濟南,卽齊州縣也。【地理通釋】田廣罷歷下兵,卽其地。後漢安帝建光三年,黃龍見歷城。

湖名。【廣輿記】歷湖,在和州城西,周七十里,爲郡之巨浸。

《爰歷》,書名。【說文序】趙高作《爰歷篇》,所謂小篆。

與曆日之曆同。【前漢·律歷志】黃帝造歷。又《世本》曰容成造歷。《尸子》曰羲和造歷。或作曆。

與霹靂之靂同。【前漢·天文志】辟歷夜明。【後漢·蔡邕傳】辟歷數發。

與馬櫪之櫪同。【前漢·梅福傳】伏歷千駟。

同壢。坑也。

考證:〔【索隱註】歷卽釜鬲也。〕 謹按索隱卽史記註之名,旣稱索隱不得稪稱註,謹改註爲曰。

〔古文〕𤾤【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𠀤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㱕。漢𥓓作歸。

考證:〔【周禮·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 謹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

【唐韻】【集韻】𠀤他達切,音撻。【說文】蹈也。从反止。轉注。本作𣥂。 與少別。【佩觿集】少,申兆翻,不多也。𣥂,他末翻,蹈也。步字从此。【集韻】作𡳿。𡳿原从反止,類似𣥄从反正。

【字彙補】魚幻切。行貌。

古太切,音蓋。義同。

【玉篇】古與乏同。【說文】春秋傳,反正爲乏。註詳丿部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