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疾陵切【集韻】【韻會】【正韻】慈陵切,𠀤音繒。【說文】姒姓國,在東海。【春秋·僖十四年】使鄫子來朝。【註】鄫國,今琅邪鄫縣。
又鄭地。【春秋·襄元年】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註】鄫,鄭地。在𨻰留襄邑縣東南。
考證:〔【春秋·僖四年】鄫子來朝。【註】鄫國,在琅邪鄫縣。〕 謹照原文四年改十四年。鄫字上增使字。註在字改今字。
【廣韻】王嬀切【集韻】于嬀切,𠀤音爲。地名。【春秋·襄七年】公會晉侯,宋公、𨻰侯、衞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註】鄭地。
又【集韻】阪名,在鄭。
又【集韻】吁爲切,音撝。又俱爲切,音嬀。
又【廣韻】韋委切【集韻】羽委切,𠀤音蔿。義𠀤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正切,音㽀。國名。【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𠋫切,音茂。縣名。【前漢·地理志】鄮縣屬會稽郡,今浙江寧波府慈谿、奉化,鄮故地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時戰切,音擅。【說文】鄯善,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鄯善,本名樓蘭,元鳳四年更名。
又【廣韻】州名。唐張守珪遷鄯州刺史。
又【廣韻】常演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𠀤音善。義同。
〔古文〕厸【唐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𠀤音粼。【廣韻】近也,親也。【正韻】比也。【釋名】鄰,連也。相接連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又連界之國,亦稱鄰。【書·蔡仲之命】睦乃四鄰。
又左右輔弼亦曰鄰。【書·益稷】臣哉鄰哉。【註】臣以人言,鄰以職言。
又車聲。與轔通。【詩·秦風】有車鄰鄰。【註】衆車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良刃切,音吝。與甐通。【集韻】敝也。【正韻】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甐于鑿。【註】以輪之厚,石雖齧之,不能敝其鑿,旁使之動也。甐,本又作鄰。
又叶陵延切,音連。【陸機·挽歌】人往有反歲,我行無歸年。昔居四民宅,今託萬鬼鄰。 【正字通】本作鄰,隸作隣。今通作鄰。
【廣韻】【集韻】蒲波切【韻會】【正韻】蒲禾切,𠀤音婆。【說文】鄱陽豫章縣,今屬饒州。
又【集韻】蒲麋切,音陴。縣名。在魯。
又蒲官切,音盤。趙地名。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𠀤音單。邯鄲,古縣名。【左傳·定十年】衞侯伐邯鄲午于寒氏。【註】邯鄲,廣平縣也。【前漢·地理志】邯鄲,屬趙國。【註】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也。城郭字从邑,故加邑作鄲。
又【集韻】當何切,音多。漢侯國名。【史記·功臣表·中元元年】封周隱爲鄲侯。
又叶都年切,音顚。【吳邁遠·樂府】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時我有同栖,結宦遊邯鄲。還,音旋。
【廣韻】武庚切【集韻】眉耕切【韻會】謨盲切,𠀤音蝱。縣名。【前漢·地理志】江夏郡有鄳縣。【史記·蘇秦傳】殘均陵,塞鄳阨。【註】徐廣曰:江夏鄳縣。正義曰:申州羅山縣。本漢鄳縣。
又通作冥。【左傳·定四年】還塞大隧、直轅、冥阨。【註】三者,漢東之隘道。《通雅》曰:冥阨卽鄳阨。
又【唐韻】莫杏切【集韻】母耿切,𠀤與黽通。【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註】在申州。
又【集韻】謨耕切,音萌。又眉永切,音皿。義𠀤同。
【唐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𠀤音業。【說文】魏郡縣名。【正字通】今相州鄴城,齊桓公所築。
又【正韻】地名。唐李泌封鄴侯。
又姓。【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廣韻】【集韻】【韻會】𠀤七到切,音造。地名。【春秋·襄十七年】鄭伯髠頑卒于鄵。【註】鄭地。
又【集韻】千遙切,音鍫。蘇遭切,音騷。倉刀切,音操。倉含切,音參。義𠀤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外切,音檜。國名。【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詩·檜風註】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集韻】宋有鄶士隆。備考:【字彙補】同鄶。
同酆。詳後酆字註。
【廣韻】莫中切【集韻】謨中切,𠀤音瞢。邑名。【春秋·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註】鄸,曹邑。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又彌登切,音萌。
又【廣韻】【集韻】𠀤莫鳳切,音夢。義𠀤同。
【廣韻】同鄒。詳前郰字註。
【廣韻】【集韻】𠀤古晃切,音廣。【廣韻】姓也。出廬江縣。
又【廣韻】【集韻】𠀤呼光切,音荒。義同。
【唐韻】【集韻】𠀤力展切,音輦。【說文】周邑。【左傳·昭二十九年】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
同酇。詳後酇字註。
【廣韻】直連切【集韻】澄延切,𠀤音廛。【玉篇】廛亦作鄽。【前漢·韓信傳】所謂毆市人而戰之也。【註】市人,市鄽之人。
【等韻】烏求切,音憂。鄧國地。【左傳·桓九年】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註】在今鄧縣。
又【哀十八年】巴人伐楚,圍鄾。蓋楚已滅鄧,而鄾遂爲楚有耳,其實非有二地也。
【集韻】居希切,音機。【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鄿縣。高帝破黥布,都尉治。【正字通】一說作蘄。
按蘄爲楚地,不屬沛郡,不可强合爲一也。
【廣韻】因蓮切【韻會】烏前切,𠀤音燕。邑名。
又【集韻】于殄切,音偃。人名。【左傳·襄二十九年】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
又【廣韻】【集韻】𠀤伊甸切,音宴。義同。
【廣韻】士咸切【集韻】鉏咸切,𠀤音讒。【說文】宋地。【左傳·哀十七年】宋皇䴢奪其兄酁般之邑。
考證:〔【左傳·哀十七年】宋皇麋奪其兄酁殷之邑。〕 謹照原文麋改䴢。殷改般。
【廣韻】【集韻】【韻會】𠀤郞丁切,音零。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有酃縣,今屬衡州府。【後漢·郡國志】酃屬長沙郡。劉昭註引荆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酒極甘美。
考證:〔【後漢·郡國志】酃,地名。【荆州記】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極其甘美,因以得名焉。〕 謹按後漢書無酃地名三字,亦無因以得名之語。今照原文改酃屬長沙郡。劉昭註引荆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酒極甘美。
【唐韻】【集韻】【韻會】𠀤呼官切,音歡。【說文】魯下邑。【玉篇】濟北蛇丘縣。【正字通】一作讙。【左傳·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之田。【說文】引《傳》作酄。
又【集韻】驅圓切,音弮。鄕名,在聞喜縣。
【廣韻】【集韻】【韻會】𠀤𤣥圭切,音攜。【玉篇】紀邑。【春秋·莊三年】紀季以酅入于齊。【註】地在齊國東安平鄕。
又齊地。【春秋·僖二十六年】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註】酅,齊地。濟北穀城縣西有地,名酅下。
又【正字通】城濮之戰,楚師背酅而舍。【註】酅,丘陵險阻名。一說山名或地名。 俗作𨟎。
考證:〔【正字通】城濮之戰,楚師背酅而合。〕 謹照左傳原文合改舍。
【廣韻】敷空切【集韻】【韻會】敷馮切,𠀤音豐。【集韻】周文王所都。【左傳·昭四年】康有酆宮之朝。【註】酆,在始平鄠縣東,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也。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四年】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又姓。【左傳】有酆舒。
又水名。【後漢·馮衍傳】西顧酆、鄗。【註】酆、鄗,二水名。
按《詩·大雅》作邑于豐。豐水東注。《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俱作豐。後人加阝作酆,無二義。
【廣韻】【正韻】作管切【韻會】祖管切,𠀤音纂。【集韻】聚也。【周禮·地官·遂人】四里爲酇,五酇爲鄙。
又【禮·樂記】綴兆。【註】綴,謂酇舞者之位也。
又【奔喪】乃爲位。【註】位有酇列之處。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旰切,音贊。地名。【玉篇】南陽有酇縣。【前漢·蕭何傳】封爲酇侯。
又【廣韻】在丸切【集韻】【韻會】【正韻】徂丸切,𠀤音鑽。義同。
又【集韻】才何切,音嵯。【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師古曰:此縣本爲䣜,應音是也。
按《字彙補》:蕭何封國在南陽之酇,非沛之䣜。蓋南陽酇邑爲漢隂縣,旁有筑水,古曰筑陽。何少子延初封筑陽,其明驗也。班固以酇叶何,謂蕭何封邑,與何同韻,而莽又攺䣜爲贊治,此其所以譌也。
又與醝通。【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釋文】卽今之白醝酒也。宜作醝,在何反。 俗作鄼,非。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𠀤音麗。地名。【春秋·僖元年】敗莒于酈。【註】魯地。
又【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𠀤音歷。亦地名。【前漢·高帝紀】偕攻析、酈,皆降。【註】酈,卽菊潭縣。【地理志】屬南陽鄧州內鄕縣。
又姓也。【前漢·高帝紀】酈食其爲里監門。【註】音歷異基。
【五音集韻】是執切,音十。什邡,廣漢縣名,在蜀。或从邑。【正字通】漢高帝惡雍齒,欲殺之,用張良計,封爲什方侯。
又【後漢·儒林傳】楊仁拜什邡令。【註】今益州什邡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