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𠀤音旬。國名。【說文】在晉地。【詩·曹風】四國有王,郇伯勞之。【註】郇伯,郇侯,文王之後。嘗爲州伯,治諸侯有功。
又【廣韻】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師退軍于郇。【註】解縣西北有郇城。
又姓。漢有郇越。
又【廣韻】戸關切【集韻】胡關切,𠀤音環。亦姓也。唐郇模。【宛委餘篇】郇越之郇,音荀。郇模之郇,音環。 【集韻】或作𨝁。
考證:〔【左傳·僖二十四年】秦師退軍于郇。〕 謹照原文秦師改晉師。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𠀤音厚。魯邑名。【春秋·定十年】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註】叔孫氏邑。
又姓。【廣韻】魯大夫郈昭伯。後漢郈常。
又【集韻】胡溝切,音侯。
又【廣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義𠀤同。
考證:〔【春秋·定九年】叔孫何忌,帥師圍郈。【註】在東平無鹽縣東南。〕 謹照原文九年改十年。叔孫下增州仇仲孫四字。在東平無鹽縣東南改叔孫氏邑。
【說文】邢本字。詳前邢字註。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𠀤音交。【說文】距國百里爲郊。【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周禮·地官·載師】近郊、遠郊。【註】五十里爲近郊,百里爲遠郊。【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註】國外曰郊,郊外曰遂。天子六軍,則六鄕、六遂。大國三軍,故魯三郊、三遂也。
又祭名。冬至祀天于南郊,夏至祀地于北郊,故謂祀天地爲郊。
又地名。【左傳·文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註】晉地。
又叶姑刀切,音高。【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集傳》叶音高。
考證:〔【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註】讀若高。〕 謹照原文註讀若高改集傳叶音高。
【唐韻】【韻會】胡雞切【集韻】弦雞切,𠀤音奚。【說文】汝南邵陵里名。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𠀤音夾。郟鄏,地名。【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
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外切,音檜。國名。【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詩·檜風註】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集韻】宋有鄶士隆。備考:【字彙補】同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正切,音㽀。國名。【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𠀤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又【成四年】冬城鄆。【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
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註】鄆,莒別邑。
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又【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
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于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云。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唐韻】以然切【集韻】【正韻】夷然切,𠀤音延。【說文】鄭北地。【左傳·宣三年】晉侯伐鄭,及郔。
又楚地。【左傳·宣十一年】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諸郔。
【廣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𠀤音成。國名。【左傳·隱五年】衞師入郕。【註】東平亢父縣西南有郕鄕,後屬魯,爲孟氏邑。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之田温原隰郕。【註】隰郕,在懷縣西南。
【唐韻】【集韻】𠀤當侯切,音兜。【說文】弘農縣庾地。
又【廣韻】【集韻】𠀤大透切,音豆。義同。
又【字彙補】津名。【魏志·杜畿傳】遂詭道從郖津渡。
【廣韻】丑饑切【集韻】抽遲切【韻會】丑脂切,𠀤音絺。【說文】周邑也。在河內野王縣。
又姓。【正字通】郗與郄別。黃長睿曰:郄詵,晉大夫郤縠之後。郗鑒,漢御史大夫郗慮之後。姓源旣異,音讀各殊,後世因俗書相混,不復分郄、郗爲二。陸龜蒙詩:一段淸光染郗郞。亦誤讀也。
又【集韻】香依切,音希。骨節閒也。
【廣韻】力舉切【集韻】兩舉切,𠀤音呂。亭名。
考證:〔【集韻】雨舉切。〕 謹照原文雨舉改兩舉。
【唐韻】【韻會】方矩切【集韻】匪父切,𠀤音甫。【說文】汝南上蔡亭名。
又【玉篇】芳殊切【集韻】芳無切,𠀤音敷。義同。
【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說文】東海縣故紀侯邑。【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又魯邑。【左傳·文七年】城郚。【註】郚,魯邑。卞縣南有郚城。
又【集韻】牛居切,音魚。郚鄕,漢縣名。【前漢·功臣表】郚鄕侯閔。
〔古文〕𡎽【廣韻】【集韻】𠀤芳無切,音孚。郭也。【左傳·隱五年】邾人、鄭人伐宋,入其郛。【註】城外大郭也。
又叶敷救切,音覆。【張衡·西京賦】量徑輪,考廣袤,經城洫,營郭郛。取殊材于八都,豈稽度于往舊。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說文】周文王子所封國名。【左傳·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文之昭也。【註】濟隂城武縣東南有郜城。
又宋邑。【春秋·隱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
又晉邑。【左傳·成十三年】焚我箕、郜。【註】箕、郜,晉二邑。
又姓。【廣韻】晉高昌長郜玖。
又【集韻】姑沃切,音梏。義同。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𠀤音壑。【說文】右扶風鄠盩厔鄕名。
又姓。【廣韻】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施隻切,音釋。【爾雅·釋訓】郝郝,耕也。【註】言耕土解散也。
又【廣韻】姓也。【前漢·功臣表】衆利侯郝賢。
又人名。【史記·虞卿傳】使趙郝約事于秦。【註】音釋。
又【廣韻】【集韻】𠀤昌石切,音尺。鄕名。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𠀤音廊。【說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註】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又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又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唐書·房𤣥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爲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又【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又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又漢有郞顗。
考證:〔【春秋·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註】魯地高平方輿縣東南有郁郞亭。〕 謹照原文春秋改左傳。方輿改方與。〔【史記·司馬相如傳】陛下築郞臺,恐其不高。〕 謹按所引出前漢東方朔傳,今据改。並照原文陛下增今字。築字改累字。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𠀤音夾。郟鄏,地名。【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
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唐韻】【集韻】𠀤古杏切,音梗。【說文】琅邪莒邑。【左傳·昭十年】季平子伐莒取郠。
【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𠀤羣去聲。【釋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韻會】《說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遂因之。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
【唐韻】以整切【集韻】【韻會】以井切【正韻】庾頃切,𠀤音穎。【說文】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公羊傳·宣十二年】邲之戰,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里。
按《六書故》云:郢,楚所都,今爲江陵府江陵縣。子西遷郢於鄀,楚考烈王自𨻰徙壽春,亦命曰郢。名雖同而地則異也。
又【字彙補】節氣名。【管子·幼官篇】十二小郢,十二中郢。
又叶以成切,音盈。【應劭·風俗通】干木息偃以籓魏,包胥重繭而存郢。管氏朱絃而三歸,平仲辭邑以濯纓。 或省作𨙼。
【唐韻】蒲没切【集韻】薄没切,𠀤音勃。【說文】郣海,地名。
又地之起者曰郣。
又【正字通】通作渤。渤澥,海名。《前漢·武帝紀》作㪍海,《封禪書》作㴾海,《揚雄傳》作勃解,皆轉寫之譌耳。
又叶皮列切,音別。【鮑昭·樂府】築山擬蓬壷,穿池類溟郣。選色徧齊代,徵聲匝邛越。
【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𠀤音𨻶。【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儀禮·士昏禮】贊啓會郤于敦南。【疏】郤,仰也。謂仰于地也。
又與𨻶通。【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註】郤地,謂閒𨻶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𨻶也。【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
按《正韻》从𧮫,𧮫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从𧮫从阝爲隙,从谷从卩爲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𠀤音麗。地名。【春秋·僖元年】敗莒于酈。【註】魯地。
又【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𠀤音歷。亦地名。【前漢·高帝紀】偕攻析、酈,皆降。【註】酈,卽菊潭縣。【地理志】屬南陽鄧州內鄕縣。
又姓也。【前漢·高帝紀】酈食其爲里監門。【註】音歷異基。
【廣韻】【韻會】【正韻】𠀤于分切,音云。國名。【說文】漢南之國。【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註】鄖國,在江夏雲社縣東南有鄖城。
又衞地。【左傳·哀十一年】衞太叔疾死,𣩵于鄖。
又姓。 或省作䢵。詳前䢵字註。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𠀤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註】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註】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𥳑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歷書】分其天部。【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歷志】起五部。【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𠀤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部。
考證:〔【前漢·地理志】置刺史部十三州。〕 謹照原文改凡十三部置刺史。〔【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主兵。〕 謹照原文應字下增星字。〔【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寸。〕 謹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集韻】胡交切,音肴。【玉篇】邑名。
又【集韻】山名。在弘農。
又【廣韻】烏皓切,音襖。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