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篇海】同虐。

【唐韻】魚肺切【集韻】魚刈切,𠀤音乂。【玉篇】虎貌。 

【類篇】牛例切,音㓷。義同。

【直音】與虐同。詳虐字註。

【字彙補】魚戟切,音逆。虎貌。又聲也。

【玉篇】音狎。虎也。

【唐韻】語斤切,音垠。【說文】虎聲也。

【唐韻】【集韻】𠀤莫狄切,音覓。【說文】白虎也。 【類篇】或作𧇅。【玉篇】俗作𧇻。又𧆽。

【唐韻】許羈切【集韻】虛宜切,𠀤音羲。【說文】古陶器也。【六書正譌】於戲之戲从此。【正字通】戲字或从丘,非。

【玉篇】女滑切。虎行貌。

【唐韻】口敢切,音𠪚。䖑屬。 【集韻】戸感切,音頷。虎聲。

呼濫切,音㺖。虎怒也。

【唐韻】昨何切,音嵯。【說文】虎不柔不信也。 【玉篇】昨古切。生虎也。 【集韻】作虘。

【篇海】胡夾切。虎習貌。【直音】音狎。

【集韻】魚咸切,音嵒。【類篇】雄虎絕有力者。 【唐韻】作䖗。

【唐韻】【集韻】𠀤同都切,音徒。【玉篇】烏䖘,卽虎也。【揚子·方言】虎或謂烏䖘。【廣韻】《左傳》作於菟。【正字通】《漢書》譌爲於檡。 【直音】又作𧈒。

【唐韻】杜兮切,音啼。臥也。 

【篇海】天黎切,音梯。義同。 亦作𠥸。

【玉篇】音烏。楚人呼虎爲烏菟。俗从虎。

【篇海】昔各切。【玉篇】音索。虎貌。

【唐韻】語巾切【集韻】魚巾切,𠀤音銀。兩虎爭聲。 

【說文】口氣出也。 

【玉篇】雉栗切。義同。

【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𠀤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

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

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

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

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

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𠛬,而不能禁也。

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 

【廣韻】讀去聲,昌據切。所也。【詩·邶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魯語】五𠛬三次。【註】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 

【集韻】居御切。通據。人名,齊有梁丘處。

通杵。【公羊傳·僖十二年】𨻰侯處臼卒。【註】《左傳》作杵臼。 【說文】作処。 【廣韻】俗作䖏。

考證:〔【詩·王風】其後也處。〕 謹照原書王風改召南。

〔古文〕𧇁【唐韻】荒烏切,音呼。【字林】虎文也。【六書正譌】象其文章屈曲也。 

【通志·六書略】象虎而刳其肉其皮之形。【類篇】凡虍之類皆从虍。○按《說文》《玉篇》《類篇》等書,虍虎虤分作三部,今从《字彙》《正字通》倂入。

〔古文〕𧇂虝𪊖【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唐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𠀤音魯。虜掠也。【漢書·晉灼註】生得曰虜,斬首曰獲。

地名。【水經注】淄水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其外郭卽晉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 【六書正譌】生得者,則以索貫而拘之,故字从毌从力。俗从男,非。

〔古文〕𧆱𣑅【唐韻】魚約切【集韻】【韻會】逆約切,𠀤音瘧。【增韻】苛也。【書·湯誥】以敷虐于爾萬方百姓。

災也。【書·盤庚】殷降大虐。【傳】我殷家于天降大災。 

【說文】殘也。【左傳·襄十八年】陵虐神主。【註】數伐魯,殘民人。 

【韻補】宜照切,叶去聲。【毛詩】匪用爲敎,覆用爲虐。借曰未知,亦聿旣髦。

宜戟切,音逆。【史記·敘傳】子羽暴虐,漢行功德。 【類篇】本作𧆩,亦作䖈、𧆝。

【玉篇】房七切。愁貌。

(慮)【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良據切,音鑢。【說文】謀思也。从思,虍聲。思有所圖曰慮,慮,猶縷也。【增韻】憂也,疑也。【書·太甲】弗慮胡獲。【註】欲其謹思之也。【大學】安而后能慮。【朱註】謂處事精詳。

度也。【揚子·太𤣥經】立督慮也。【註】督,正也。慮,度也。運以正度也。

總計曰亡慮。【前漢·書註】舉凡之辭,言不待計慮而知其大凡也。

軍前所持幡曰慮無。【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註】慮有無也。【正義】明爲思慮其所無之事,使知而爲之備也。 

【釋名】慮,旅也,旅,衆也。【易·繫辭】一致而百慮。【註】慮及衆物,以一定之也。

姓。【左傳】南蒯臣慮癸。 

【廣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凌如切,𠀤音閭。【正韻】思慮也。【淮南子·原道訓】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爲蓋,以地爲輿。

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也。

地名。隆慮,在河內。無慮,在遼東。取慮,在臨淮。且慮,在遼西。昌慮,在海東。隆音林,取音趣,且音苴。 

【古今字考】兩舉切,音呂。【箕山歌】日月運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閒,何所却慮。 

【正字通】盧谷切,音錄。【唐書·百官志】大理寺掌折獄詳𠛬,凡繫囚,五日一慮。【前漢·雋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師古註】錄囚,今云慮囚,本錄聲之去者耳。近俗不曉其意,訛爲思慮之慮,失其源矣。

師古此言近於識字,而實未通韻。惟未通韻,亦未爲識字之源也。蓋每字原具四聲,如慮字從平聲起韻,閭呂慮錄,則閭字爲慮字之平,呂字爲慮字之上,錄字爲慮字之入也。慮本訓謀思,然兼有詳審之義,故漢書錄囚亦卽慮囚也。慮字原具入聲,有錄音,豈必專屬去聲,爲得字之源乎。

叶郞古切,音魯。【楚辭·九章】惟佳人之獨懷兮,折芳椒以自處。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〇按本从思,《說文》玉篇都入思部。字彙倂入心部,取其便考。

(慮)

考證:〔【大學】安而后能慮。【朱註】處事精詳也。〕 謹照原文改爲謂處事精詳。

【唐韻】息移切【集韻】相支切,𠀤音斯。【說文】委虒,虎之有角者。

地名。【前漢·地理志】蜀郡緜虒。

上虒,亭名。【水經注】斷梁城卽上虒亭也。

下虒,臺名。【劉歆·遂初賦】過下虒而歎息兮,悲平公之作臺。

虒祁,宮名。【左傳·昭八年】晉平公築虒祁之宮。 

【類篇】田黎切,音題。虒奚,縣名。

丈尔切,音豸。【司馬相如·上林賦】偨池茈虒。【註】茈虒,不齊也。 【直音】作虒虒。虒字中的虎从人作,虒字从从𧆞作。

【唐韻】許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虛交切,𠀤音哮。【說文】虎鳴也。【詩·大雅】進厥虎臣,闞如虓虎。【傳】虎之自怒虓然。【晉書·王戎傳】戎年六七歲,宣武場觀戲,猛獸大檻中虓怒震地。 

【類篇】一曰師子也。 

【韻會】亦作唬。【韓愈·征蜀聮句】下書遏雄唬。 或作猇。

【唐韻】【集韻】【韻會】𠀤渠焉切,音乾。【說文】虎行貌。 

【爾雅·釋詁】虔,固也。【書·呂𠛬】奪攘矯虔。【疏】若固有之。言取得人物,若已自有也。

敬也。【魯語】少采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𠛬。

椹也。【詩·商頌】方斲是虔。 

【博雅】惠也,少也。

殺也。【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陲。 

【玉篇】强取也。

端正貌也。

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𨻰留虔氏,黃帝之後。

州名。【韻會】漢豫章郡雩都贑縣,唐置虔州。

叶眞韻,音勤。【高彪詩】文武將墜,乃俾俊臣。整我皇綱,董此不虔。

【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𠀤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

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

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

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

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

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𠛬,而不能禁也。

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 

【廣韻】讀去聲,昌據切。所也。【詩·邶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魯語】五𠛬三次。【註】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 

【集韻】居御切。通據。人名,齊有梁丘處。

通杵。【公羊傳·僖十二年】𨻰侯處臼卒。【註】《左傳》作杵臼。 【說文】作処。 【廣韻】俗作䖏。

考證:〔【詩·王風】其後也處。〕 謹照原書王風改召南。

【唐韻】荒烏切【韻會】荒胡切,𠀤音呼。【玉篇】哮虖也。

歎辭也。【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歟。【師古註】虖讀曰呼。

水名。【山海經】木馬之水,東北流注于虖沱。 

【類篇】後五切,音戸。人名。【莊子·山木篇】孔子問子桑虖。 

【廣韻】况于切,音吁。虎吼也。 

【集韻】乎,古作虖。【前漢·𠛬法志】引《論語》攝乎大國之閒作虖。【汲黯傳】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虖。【宣帝紀】《書》不云虖:鳳皇來儀,庶尹允諧。 

【集韻】䤈經切,音馨。【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虖池嘔夷。【註】虖,香𠛬切。池,徒多切。 【說文】作𧆪。

與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