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正字通】俗蚦字。
【唐韻】【正韻】𠀤側八切,音札。【爾雅·釋蟲】蚻,蜻蜻。【註】如蟬而小。【揚子·方言】蟬其大者謂之蟧,或謂之蝒馬。其小者謂之麥蚻。【孟郊·征蜀聯句】始去杏飛蜂,及歸柳嘶蚻。
【集韻】舉后切,音苟。【說文】北方有蚼犬,食人。
又恭于切,音拘。蚼蛘,蚍蜉也。【博雅】蚍蜉,齊、魯之閒謂之蚼蟓,梁、益之閒謂之元蚼。【郭註】音駒。
又權于切,音劬。原蠶,其蛹蝰蚼。
又【唐韻】呼后切,音吼。義與蚍蜉同。 或作𧊛。
【集韻】符羈切,音皮。蟲名。
【集韻】補火切,音播。蟾蜍也。【本草】䗪蟲,一名蚵蚾蟲。
又【玉篇】薄碑切,音皮。亦蟲也。
【唐韻】【正韻】胡田切【韻會】胡千切,𠀤音賢。【廣韻】馬蚿,蟲。【莊子·秋水篇】夔憐蚿,蚿憐蛇。【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中斷成兩段,各行而去。【本草】馬蚿,形如蚯蚓,紫黑色,觸之卽側臥如環,故又名刀環。
又紫蚿。【本草】石蜐,一名紫蚿。互詳䗃、𧏿二字註。
又【集韻】胡涓切,音懸。義同。
【唐韻】之戍切【集韻】朱戍切,𠀤音注。【本草】木蠹蟲,亦名蛀蟲。
【唐韻】都僚切【集韻】丁僚切,𠀤音凋。【玉篇】蟪蛄,卽蛁蟧蟲也。互見蟧蟟二字註。 【集韻】或作虭。
【唐韻】【集韻】𠀤蒲結切,音蹩。【玉篇】蟥蛢也。【爾雅·釋蟲】蛂,蟥蛢。【註】甲蟲也。大如虎,豆綠色。今江東呼黃蛢。
又【類篇】敷勿切,音拂。方未切,音沸。駢迷切,音鼙。義𠀤同。
【唐韻】兵永切【韻會】【正韻】補永切,𠀤音丙。【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一名蛃魚。【本草】丙其尾形也。
又【集韻】白猛切,音蚌。義同。
【唐韻】古胡切【韻會】【正韻】攻乎切,𠀤音孤。【說文】螻蛄也。【揚子·方言】螻螲謂之螻蛄。【本草】一名天螻,一名仙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鳴而飛,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飛翔,吸風食土,喜就燈光。【爾雅疏】鼫鼠,蔡邕以爲螻蛄。
又【玉篇】蟪蛄也。【揚子·方言】蛥蚗,楚謂之蟪蛄。【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註】春生者夏死,夏生者秋死,故不知春秋。
又【揚子·方言】蛄䗐謂之强䖹。
【唐韻】汝鹽切【集韻】如占切,𠀤音髥。【爾雅·釋蟲】蟔,蛅蟖。【註】蛓屬也,今靑州人呼蛓爲蛅蟖。孫叔然云八角螫蟲,失之。【本草】雀瓮,一名蛅蟖房,一名𧒮舍,一名紅姑娘。陶弘景曰:蛅蟖,蚝蟲也,在石榴樹上,其背毛螫人。
又【集韻】之廉切,音占。義同。
【唐韻】子魚切【韻會】【正韻】子余切,𠀤音苴。【類篇】蝍蛆。【爾雅·釋蟲】蒺藜,蝍蛆。【註】似蝗而大腹,長角,能食蛇腦。【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廣韻】蝍蛆,食蛇蜈蚣也。【關尹子·三極篇】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
又【集韻】千余切,音疽。【說文】蠅乳,肉中蟲也。【本草】蛆,蠅之子也。凡物敗臭則生之。【北史·甄琛傳】曾拜官,諸賔悉集,郉巒晚至。琛謂巒:何處放蛆來,今晚始顧。
又水蛆。【正字通】生南方溪㵎,長寸餘,黑色。
又雪蛆,隂山、峨眉二山,積雪不消,生蛆大如瓠,俗呼雪蛆。 【集韻】或作𧐅。
【唐韻】食遮切,音茶。【集韻】【韻會】𠀤時遮切,音闍。毒蟲也。【左傳·莊十四年】內蛇與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陽雜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種。【爾雅翼】蛇,草居,常飢,每得食稍飽,輒復蛻殻,冬輒含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埤雅】牛以鼻聽,蛇以眼聽。
又【莊子·達生篇】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註】委蛇,泥鰌。
又星名。【左傳·襄二十八年】蛇乗龍。【註】蛇,𤣥武之宿,虛、危之星。【晉書·天文志】騰蛇二十二星,在營室北,天蛇也。
又地名。【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隨西有斷蛇丘。【註】卽銜珠之蛇。
又姓。【通志·氏族略】姚萇,蛇后,南安人。又有建武將軍蛇元,望出鴈門。
又【廣韻】弋支切,音移。【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
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又徒河切,音駝。【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驚蛧蜽,憚蛟蛇。
又委蛇之蛇,亦叶音駝。【古音攷】《陸機·答賈謐詩》:我求明德,濟同以和。魯公戾止,兗服委蛇。
又【集韻】陳知切,音馳。地名。《春秋傳》盟于毆蛇,《公羊傳》作毆虵,與曲池同。
又【字彙補】以遮切,音耶。【集韻】關中謂毒蟲曰蛇。 【韻會】本作它,湯河切。【說文】它,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託何切。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從也,誤。
【唐韻】【集韻】𠀤他結切,音鐵。【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本草》:螲蟷,一名蛈母。詳螲字註。
又【集韻】徒結切,音迭。他計切,音替。義𠀤同。
【唐韻】【韻會】𠀤郞丁切,音靈。【玉篇】蜻蛉。詳蜻字註。
又螟蛉。【詩·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傳】螟蛉,桑蟲也。【疏】俗謂之桑蟃,亦呼爲戎女。陸璣云:似步屈,其色靑而細小,或在草萊上。
【篇海】同蠱。
(蠱)【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爲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爲蠱。【註】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爲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又【左傳·昭元年】穀之飛亦爲蠱。【述異記】晉末,荆州久雨,粟化爲蠱蟲。
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爲蠱。
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
又【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
又【集韻】古慕切,音顧。義同。
又【正韻】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韻】音義𠀤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註】蠱與冶通。
(蠱)
考證:〔【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禮之疾也。〕 謹照原文禮改亂。
【字彙補】徒歎切,音但。古作蜑。【柳宗元·饗軍亭記】胡夷蛋蠻。
又【字彙補】俗呼鳥卵爲蛋。
又鴨蛋洲,江上地名。
【唐韻】【集韻】【韻會】𠀤力制切,音例。【說文】作蠇。蚌屬。似螊微大,出海中,今民食之。【類篇】雕百歲化爲蠇。【廣韻】牡蠣也。【酉陽雜俎】牡蠣言牡,非謂雄也,介蟲中唯牡蠣是鹹水結成也。【本草】今海旁皆有之,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呼爲蠣房,晉安人呼爲蠔莆。【郭璞·江賦】𤣥蠣磈磥而碨䃁。【註】《臨海水土物志》曰:蠣長七尺。《南越志》曰:蠣形如馬蹄。
又石蠣。【本草】海鷂魚,一名石礪。
又【韻會】【正韻】𠀤落蓋切,音賴。義同。亦作𧖄。
【唐韻】丑貞切【集韻】【韻會】癡貞切,𠀤音頳。蚌屬。【正字通】閩粵人以田種之,謂之蟶田。
【集韻】區玉切,音曲。【玉篇】蛐蟮也。
【唐韻】莫浮切【韻會】迷浮切【正韻】莫侯切,𠀤音侔。【唐韻】蝤蛑,似蟹而大。【續博物志】蝤蛑,大有力,能與虎鬭,螯能剪殺人。互見蝤字註。
又【爾雅·釋蟲】莫貈,蟷蜋,蛑。疏:莫貈,一名蟷蜋,一名蛑。 【集韻】作䗋。
考證:〔【爾雅·釋蟲】莫貈,蟷螂,蛑。〕 謹照原文螂改爲蜋。〔【揚子·方言】蟷螂,或謂之虰蛑。〕 謹按方言虰下無蛑字,謹改爲疏莫貈,一名蟷蜋,一名蛑。
【唐韻】古伯切【集韻】各頟切,𠀤音格。【揚子·方言】蠀螬,梁、益之閒謂之蛒,或謂之蛭蛒。【博雅】蛭蛒,蚰蜒也。
又蛄諸謂之杜蛒。
又【集韻】轄格切,音胳。義同。
【唐韻】【集韻】𠀤七賜切,音刺。【說文】毛蟲也。【爾雅·釋蟲】蛁,毛蟲。【疏】蛁,一名毛蠹,卽蛓也。今俗呼爲毛蛓,有毒螫人。【王逸·九思】蛓緣兮我裳。
又【唐韻】七吏切。義同。 【玉篇】或作螆𧉠𧍤蚝。【類篇】別作𧋐。【集韻】又作𧏀。又𧊸。
考證:〔【爾雅·釋蟲】蜭,毛蟲。【疏】蜭一名毛蠹。〕 謹照原文兩蜭字𠀤改蛁。毛蟲改毛蠹。
【集韻】胡隈切,音回。同蛕。
【集韻】胡隈切,音回。【說文】腹中長蟲。【柳宗元·罵尸蟲文】脩蛕養心,短蟯穴胃。
又【集韻】虎猥切,音賄。土蟲。 【玉篇】或作蚘、蛔。
【正字通】房久切,音阜。【爾雅·釋蟲】蛗螽,蠜。詳螽字註。 【唐韻】作𧒙。【集韻】作𧋰。
【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𠀤音羊。蟲名。○按《字彙》音養,非。蛘字讀羊,䖹字讀養,二字音義各別。詳䖹字註。
〔古文〕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瓜切,音哇。【說文】蝦蟆屬。【本草】今處處有之,似蝦蟆而背靑綠色,尖觜細腹,俗謂之靑蛙。亦有背作黃路者,謂之金線蛙。【尹文子·大道上篇】路逢怒蛙而軾之。【前漢·五行志】武帝元鼎五年秋,蛙與蝦蟆羣鬭。
又【韻會】淫也。【前漢·王莽傳】紫色蛙聲。【註】淫蛙之聲。
又烏蝸切,音哇。義同。 本作䖯。或書作鼃。別詳黽部。
【唐韻】【正韻】良薛切【韻會】力薛切,𠀤音列。蜻蛚,蟋蟀。【酉陽雜俎】蛚屬郤行。詳蟀字註。 【直音】作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