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廣韻】步光切【集韻】蒲光切,𠀤音旁。【玉篇】彷徨也。【莊子·逍遙遊】彷徨乎無爲其側。
又蟲名。【莊子·達生篇】野有彷徨。【音義】彷徨,狀如蛇,兩頭,五采文。
又【集韻】彷徉,徘徊也。【史記·吳王濞傳】彷徉天下。
又【廣韻】妃兩切,音髣。彷彿也。【說文】彷彿,見不審也。【傅毅·舞賦】彷彿神動。
【廣韻】職容切【集韻】【韻會】諸容切,𠀤音鍾。【廣韻】征彸,行貌。【韻會】行遽也。
又【集韻】征彸,怖遽貌。【王裒四子講德論】百姓征彸,無所措其手足。【註】征彸,徨懼貌。
〔古文〕𠈿【唐韻】【集韻】【韻會】𠀤營隻切,音疫。【說文】戍邊也。【詩·小雅·采薇序】遣戍役,以守衞中國。
又【玉篇】使役也。【易·說卦】致役乎坤。【書·大誥】予造天役。【周禮·天官·大宰】田役以馭其衆。
又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註】得此不止,復逐於彼,疲役終身也。
又凡役使之人曰厮役。【前漢·張耳𨻰餘傳贊】其賔客厮役,皆天下俊桀。
又列也。【詩·大雅】禾役穟穟。【傳】役,列也。【疏】種禾,則使有行列,其苗穟穟然美好也。 【韻會】或作伇。
【集韻】雨方切,音王。【玉篇】急行貌。
〔古文〕𢖉𢕹【唐韻】【集韻】【韻會】𠀤直列切,音轍。【說文】通也。【論語】盍徹乎。【註】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爲天下之通法。
又【廣韻】徹,達也。【左傳·成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註】發達七札也。
又【集韻】徹,道也。
又剝取也。【詩·豳風】徹彼桑土。
又治也。【詩·大雅】徹田爲糧。【傳】徹,治也。
又去也。【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左傳·宣十二年】軍衞不徹警也。【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于造。【疏】天子食終徹器之時,作樂以徹之。
又毀也。【詩·小雅】徹我牆屋。【箋】徹毀我牆屋也。
又【揚子·方言】徹,列也。【蔡邕·獨斷】羣臣異姓有功封者,稱曰徹侯,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又【唐韻】丑列切【集韻】【正韻】敕列切,𠀤闡入聲。義同。【集韻】或作〈足𢾿〉。
【唐韻】補委切【集韻】補靡切,𠀤𥓓上聲。【說文】往有所加也。【玉篇】對此之稱。【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禮·檀弓】爾之愛我也,不如彼。
又外之之詞。【論語】彼哉彼哉。【疏】言如彼人哉無足稱也。
又【廣韻】𢔌也,邐也。
【廣韻】直尼切【集韻】𨻰尼切,𠀤音墀。【玉篇】彽徊,猶徘徊也。
又【集韻】都黎切,音低。又徒回切,音頹。義𠀤同。
【玉篇】力郢切,音領。雨後徑。
又【集韻】郞丁切,音靈。與竛同。竛竮,行貌。
【廣韻】敷勿切,音拂。彷彿也。【說文】本作髴。
〔古文〕𢔎𨓹【唐韻】于兩切【集韻】雨兩切【正韻】羽枉切,𠀤王上聲。【說文】之也。【玉篇】行也,去也。【易·履卦】素履往無咎。【書·舜典】帝曰:兪,汝往哉。【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玉篇】古往也。【廣韻】往,昔也。【易·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前漢·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
又約舉前事曰往往。【史記·五帝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曹植·與楊修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刊定也。【王羲之帖】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又【集韻】於放切,王去聲。歸嚮也。【史記·孔子世家贊】雖不能至,然心鄕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東方朔·七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虎嘯而谷風生兮,龍至而錦雲往。
〔古文〕徰【廣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𠀤証平聲。【爾雅·釋言】行也。【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詩·小雅】之子于征。
又【韻會】征,伐也。【易·離卦】王用出征。【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韻】征,取也。【禮·王制】關譏而不征。
又姓。【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註】仙人,姓征,名伯僑。
又【韻會】通政。【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註】音征,稅也。當作征。
又通正。【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古文〕𡲂𡲡【廣韻】昨胡切【集韻】叢租切,𠀤祚平聲。【爾雅·釋詁】往也。【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詩·豳風】我徂東山。
又【爾雅·釋詁】存也。【註】以徂爲存,猶以亂爲治,以曩爲曏,以故爲今。反覆旁通,美惡不嫌同名。
又國名。【詩·大雅】侵阮徂共。【箋】阮也,徂也,共也,三國犯周,而文王伐之。
按朱傳云:以侵阮,而往至於共也。與箋說異。
又徂來,山名。【詩·魯頌】徂來之松。
【集韻】古定切【韻會】【正韻】吉定切,𠀤音徑。【說文】步道也。【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玉篇】小路也。【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徑路。【疏】徯徑,細小狹路。【周禮·地官·遂人】夫閒有遂,遂上有徑。【註】徑容牛馬。【疏】徑不容車軌,而容牛馬及人之步徑。【禮·月令】審端徑術。【三輔決錄】蔣詡舍中三徑,唯羊仲求仲從之游。
又【廣雅】徑,袤也。【禮·曲禮】送喪不由徑。【註】徑,邪路也。
又疾也,直也。【史記·大宛傳】張騫曰:今使大夏,從羌中險,從蜀宜徑。【註】如淳曰:徑,疾也。【唐書·盧藏用傳】仕宦之捷徑。
又直波也。【爾雅·釋水】直波爲徑。【註】言徑涏。
又【集韻】徑,直也。【禮·檀弓】有直情而徑行者。
又猶行也。【左傳·僖二十五年】晉趙衰以壺飱從徑,餒而弗食。
又【集韻】堅靈切,音經。行過也。【史記·高祖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又【韻會】通作俓。【史記·司馬相如傳】俓峻赴險。
又與竟通。【史記·淳于髡傳】不過一斗,徑醉矣。
【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音殆。【說文】竢也。【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又【增韻】遇也。【論語】以季孟之閒待之。
又備禦也。【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
又叶直里切,音峙。【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
又叶時吏切,音侍。【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
又叶徒帝切,音兌。【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
又叶杜兮切,音啼。【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爲期。【朱註】待,徒奇反。
考證:〔【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世富,君子誠之,好以待。〕 謹照原文世改埶。
【玉篇】息兮切,音西。行也。
【集韻】【韻會】𠀤松倫切,音旬。【爾雅·釋言】徧也。【註】周徧也。【墨子·公孟篇】身體强良,思慮徇通。
又【廣雅】營也。
又【集韻】使也。【莊子·人閒世】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
又【集韻】須閏切【韻會】【正韻】松閏切,𠀤音濬。【說文】疾也。【史記·五帝本紀】幼而徇齊。【註】裴駰曰:徇,疾。齊,速也。
又【廣韻】辭閏切,音殉。自衒名行也。
又略也。【前漢·魏豹傳】𨻰勝使周市徇魏地。【註】徇,略也。
又與狥通。【周禮·天官·小宰】狥以木鐸。
又與殉通。【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烈士徇名。
【唐韻】胡懇切【集韻】【韻會】【正韻】下墾切,𠀤痕上聲。【說文】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註】很,違也。
又【玉篇】諍訟也。【禮·曲禮】很毋求勝。【註】很,鬩也。謂爭訟也。
又【廣韻】俗作狠。【孟子】好勇𩰚狠。
【廣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𠀤音羊。【玉篇】彷徉也。【廣韻】忀徉,徙倚也。【廣雅】徜徉,戲蕩也。【楚辭·招魂】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
【廣韻】戸恢切【集韻】【韻會】胡隈切【正韻】胡瑰切,𠀤音回。【玉篇】徘徊,猶彷徨也。【集韻】徘徊,不進貌。【史記·呂后紀】徘徊往來。【古詩】淸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唐韻】呂戌切【集韻】【韻會】【正韻】劣戌切,𠀤音嵂。【玉篇】六律也。【廣韻】律呂也。【說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節氣,故有六律,六均。【爾雅·釋器】律謂之分。【註】律管,所以分氣。【前漢·律歷志】律有十二,陽六爲律,隂六爲呂,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閒而吹之,以爲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爲律本。【後漢·律曆志】殿中𠋫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𠋫,靈臺用竹律六十𠋫日如其曆。【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爲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禮·王制】考時月,定日同律。
又【爾雅·釋詁】法也。
又常也。【註】謂常法。【正韻】律呂萬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懼,而不敢易紀律。
又軍法曰律。【易·師卦】師出以律。
又𠛬書曰律。【前漢·𠛬法志】蕭何攟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晉書·𠛬法志】秦漢舊律起自李悝。悝著網捕二篇,雜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又爵命之等曰律。【禮·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疏】律卽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又【爾雅·釋言】述也。【禮·中庸】上律天時。
又【爾雅·釋言】銓也。所以銓量輕重。
又理髮曰律。【荀子·禮論篇】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註】律,理髮也。
又詩律。【杜甫·遣悶詩】晚節漸於詩律細。
又戒律。【佛國記】法顯慨律藏殘缺,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尋求戒律。
又【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註】蜀人呼筆爲不律也。
又斛律,耶律,𠀤複姓。【姓譜】斛律,代人,世爲部落統軍,號斛律部,因氏焉。耶律,遼之後。
又【韻補】與嵂通。【詩·小雅】南山律律。【司馬相如·大人賦】徑入雷室之砰磷鬱律兮,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考證:〔【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畏懼,而不敢犯紀律。〕 謹照原文畏改咸。犯改易。〔【禮·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疏】律卽上宮九命。〕 謹照原文宮改公。
〔古文〕𨒥𢔏【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𠀤音厚。【說文】遲也。从彳幺夂者,後也。【徐鍇曰】幺,猶𦌾躓之也。【玉篇】前後也。【廣韻】先後也。【詩·小雅】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又後嗣也。【禮·哀公問】子也者,親之後也。【書·蔡仲之命】垂憲乃後。【左傳·桓二年】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
又【集韻】亦姓。
又【韻會】然後,語辭。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厚去聲。【增韻】此後於人,不敢先而後之,先此而後彼之後也。【老子·道德經】自後者,人先之。【論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又【詩·大雅】予曰有先後。【傳】相導前後曰先後。
又【廣雅】娣姒,先後也。【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註】兄弟妻相謂曰先後,古謂之娣。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爲妯娌。
又叶後五切,胡上聲。【揚雄·趙充國圖畫頌】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
【集韻】於佳切,音娃。徍徥,邪行貌。
【唐韻】【集韻】𠀤丑郢切,音騁。【說文】徑行也。
又【廣韻】丈井切,音𣵹。雨後徑也。
又【集韻】里郢切,音領。義同。
又他頂切,音珽。徑也。
【集韻】與陟同。
【唐韻】似魚切【集韻】【韻會】祥余切【正韻】祥於切,𠀤序平聲。【說文】安行也。【玉篇】威儀也。【爾雅·釋訓】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註】雍容都雅之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音義】徐徐,安穩貌。
又通作邪。【詩·鄘風】其虛其邪。【箋】邪,讀如徐。【疏】虛徐者,謙虛閑徐之義。
又【廣韻】緩也。【廣雅】遲也。【孟子】子謂之姑徐徐云爾。
又【廣韻】州名。【書·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爾雅·釋地】濟東曰徐州。【疏】淮海閒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釋名】徐舒也。土氣舒緩也。
又國名。【左傳·昭元年】周有徐奄。【註】二國皆嬴姓。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臨淮郡有徐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辰曰執徐。
又姓。【廣韻】自顓頊之後,春秋時,徐偃王假行仁義,爲楚文王所滅,其後氏焉,出東海,高平,東莞,琅邪,濮陽五望。
【集韻】古定切【韻會】【正韻】吉定切,𠀤音徑。【說文】步道也。【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玉篇】小路也。【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徑路。【疏】徯徑,細小狹路。【周禮·地官·遂人】夫閒有遂,遂上有徑。【註】徑容牛馬。【疏】徑不容車軌,而容牛馬及人之步徑。【禮·月令】審端徑術。【三輔決錄】蔣詡舍中三徑,唯羊仲求仲從之游。
又【廣雅】徑,袤也。【禮·曲禮】送喪不由徑。【註】徑,邪路也。
又疾也,直也。【史記·大宛傳】張騫曰:今使大夏,從羌中險,從蜀宜徑。【註】如淳曰:徑,疾也。【唐書·盧藏用傳】仕宦之捷徑。
又直波也。【爾雅·釋水】直波爲徑。【註】言徑涏。
又【集韻】徑,直也。【禮·檀弓】有直情而徑行者。
又猶行也。【左傳·僖二十五年】晉趙衰以壺飱從徑,餒而弗食。
又【集韻】堅靈切,音經。行過也。【史記·高祖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又【韻會】通作俓。【史記·司馬相如傳】俓峻赴險。
又與竟通。【史記·淳于髡傳】不過一斗,徑醉矣。
〔古文〕𠫠【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塗。【說文】本作𨑒。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
又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
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玉篇】衆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
又【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註】空手執也。
又【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又【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
又【廣韻】黨也。【張衡·思𤣥賦】朋精粹而爲徒。
又弟子曰徒。【論語】非吾徒也。【後漢·鄭康成傳】扶風馬融,門徒四百餘人。
又【廣韻】徒隷也。【周禮·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疏】胥有才智爲什長,徒給使役,故一胥十徒。
又司徒,官名。【書·舜典】汝作司徒。【周禮·地官·司徒疏】司徒,主衆徒也。
又丹徒,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有丹徒縣。【註】卽春秋云朱方也。【地志】秦望氣者言其地有王氣,始皇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山,以敗其勢,因名丹徒。
又罪名。【唐書·𠛬法志】用𠛬有五,其三曰徒。徒者,奴也。蓋奴辱之,量其罪之輕重,有年數而捨。
又申徒,登徒,司徒,𠀤複姓。【風俗通】申屠氏,隨音改爲申徒氏,夏有申徒狄。【宋玉·好色賦序】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註】登徒,姓也。【姓譜】舜嘗爲堯司徒,支孫氏焉。
又叶唐何切,音駝。【道藏歌】運役自然氣,於是息三徒。一暢萬劫感,慶賀西王那。
【玉篇】古文來字。【楚辭·九章】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前漢·郊祀歌】天馬徠從西極。
又【韻會】徂徠,山名。【詩·魯頌】徂來之松,作徂來。
又與勑同。【說文】勑或作徠。亦作來逨。詳力部勑字註。
【玉篇】祚紅切,音叢。安也。
〔古文〕𢔶䙷𢔨【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