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所2022年碩士論文推介——石刻文字方向
2022年8月17日
一、魏晉南北朝造像記訛混俗字研究
碩士研究生:杜雨昕
指導教師:鄧章應教授
學科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研究方向:石刻語言文字研究
摘要
由於特定刻工群體背景特點,造像記文字更貼近民間用字的實際情況,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的真實面貌,是楷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書寫具有隨意性和簡約性,不同字形,尤其是相近字形間可能出現互相訛混的情況。然而當前魏晉南北朝造像記訛混俗字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
1.石刻材料上的文字存在訛混已經成為研究者的共識,但目前尚無學者對造像記文字的訛混情況做系統研究。
2.對於造像記字形訛變、異體考釋等方面,學者們著力頗多,成果顯著。而對於訛混俗字則少有在意,未從理論上深入探討類型和規律。
基於此,本論文想對魏晉南北朝造像記中的訛混俗字作一些粗淺的探討,從而為造像記中訛混的概貌提供更為系統而全面的認知,助力魏晉南北朝造像記的順利釋讀。
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介紹了本文研究所依託的材料,包括訛混俗字概念的界定、研究意義、研究方法,及前人對訛混俗字的研究成果。其中訛混俗字的概念界定分析了訛混與訛變、訛書的關係,還討論了與訛混相關的類化、同形、刻寫習慣問題。隨即通過綜述先前訛混俗字的研究,指出了當前學者對造像記中訛混研究的匱乏。
第二章為訛混字形例釋部分,分為五節,主要分析魏晉南北朝造像記訛混俗字產生的途徑。在諸家研究成果基礎上,概括出涵蓋筆畫、組合體、構件及整字四個層次的訛混途徑。總結出訛混過程複雜、訛混頻率不平衡的特點,且訛混發生的前提是存在一個及以上形體相近的別字,並分析了魏晉南北朝造像記訛混俗字產生的五個原因:漢字特徵、社會背景、演變趨勢、群眾基礎和造像載體。
第三章分為兩節,基於上文對魏晉南北朝造像記訛混俗字演變途徑的分析,研究訛混俗字的區別特徵和識別方法。第一節重點探討訛混俗字的區别特徵,可分為區別筆畫、區別組合體、區别構件三個層次。而當一組訛混俗字出現兩個及以上的區別特徵時,一般可分為主要區別特徵和次要區别特徵。在一組形近字中,當主要區别特徵向另一個字趨同時,次要區别特徵的區别功能將弱化甚至消失。第二節主要討論訛混俗字的識別方法及識別過程中的干擾因素,一些基本的識別方法包括訛混俗字歸納類比、套語或固定搭配輔助識別等,干擾因素則包括石花干擾、字形殘泐、版本等。明確訛混俗字的區別特徵、系統總結訛混研究中的識別方法和干擾因素將有效減少造像記材料的誤認、誤讀問題。
第四章深入探討了魏晉南北朝造像記中訛混俗字的分類,從細節方面進一步明晰了造像記訛混現象的特徵。魏晉南北朝造像記俗字訛混方向多樣,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別,包括正體訛混和俗體訛混、共時訛混和歷時訛混、有理訛混和無理訛混。對魏晉南北朝造像記中的訛混俗字進行系統分類和辨析,將有助於加深對訛混產生內因的認識,深層次理解訛俗字的演變規律,為造像記材料的正確解讀提供有力的工具。
最後,正文後附錄“因釋讀不同而訛混例”一章,羅列了一些字形本不訛混,因釋讀者個人原因造成的主觀訛混之例,以期通過分析這些因釋讀不同而造成的訛混字形例,為造像記釋讀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造像記;訛混俗字
目錄
二、隋代墓誌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
碩士研究生:杨莹霞
指導教師:何山副研究員
學科專業:漢語言文字學
研究方向:碑刻文獻整理與碑刻語言文字研究
摘要
隋代是上承魏晉南北朝、下啓唐朝的大一統時代,其語言文字系統是中國語言文字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世文獻相比,出土文獻材料具有同時同質的特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語言文字面貌。隋代的出土文獻材料以墓誌爲主,材料豐富,主要散見於期刊、簡報和相關專著中,其留存的語言文字是反映隋代語言文字使用面貌的重要材料,目前針對字形與音義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
隋代墓誌主要指刊刻時間在隋代政權統治時期(公元581年至618年之間)的碑刻文獻材料。論文以隋代墓誌文獻爲研究對象,以王其禕,周曉薇《隋代墓誌銘彙考(全6册)》和劉文《陝西新見隋朝墓誌》兩部專著所收510種隋代墓誌爲主要研究材料,以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有關字形與音義的論述爲理論支撐,通過宏觀與微觀、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研究方式,系統探究隋代墓誌字形與音義關係的基本類型,揭示隋代墓誌用字特點和規律,從一個方面了解隋代語言文字的使用面貌。
全文分爲五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爲緒論,分爲三節,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材料來源,隋代墓誌的研究情况、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現狀以及研究思路、方法,並闡述了相關術語的含義。
第二至四章詳細分析隋代墓誌字形與音義關係的基本類型。第二章分爲三節,從假借、同形等方面詳細描述隋代墓誌一字形多音義現象。第三章分爲五節,從假借、異體、文字分化、文字同形、訛混、類化等方面詳細分析隋代墓誌一音義多字形現象。第四章描述隋代墓誌多字形與多音義之間的交叉關係。
第五章探討隋代墓誌字形與音義關係的相關理論。論文從形、音、義三個方面揭示了隋代墓誌字形與音義複雜對應關係的形成原因;總結隋代墓誌主要有兩個用字特點:一是廣泛繼承隋以前的用字習慣;二是其語言文字在繼承的基礎上逐漸走向規範,並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徵。最後從四個方面分析隋代墓誌字詞關係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隋代墓誌;字形與音義;用字習慣;字詞關係;漢字發展史研究
目錄
三、北魏墓誌俗字源流演變研究
碩士研究生:廖新冬
指導教師:何山副研究員
學科專業:漢語言文字學
研究方向:碑刻文獻整理與碑刻語言文字研究
摘要
縱觀北魏王朝從建立到滅亡一個半世紀的歷史,既充斥著民族矛盾與政權跌宕,也張揚著人性自由與文化交融,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和燦爛的文明。北魏是我國碑刻發展的重要時期,碑刻形製基本確定,種類亦漸趨完備,内容豐富。與這一時期紛爭動亂的時代格局一樣,漢字的發展也進入一個肆意張揚的階段,篆、隸、楷、行諸體雜糅,幾無規準。北魏墓誌中所見的俗字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變異。這一時期產生的俗訛别字種類多樣,有的形體較爲罕見,是漢字史研究的寶貴材料。
俗字在不同研究領域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學界已有關於俗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俗字理論、疑難字考釋、文獻校勘等方面,成果豐富,爲系統的俗字源流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關俗字源流演變研究則顯得相對薄弱,這不利於漢字發展史的科學構建。徹底清理俗變字形的演變過程,揭示俗字源流的譜系關係,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並且亟待展開的研究工作。隨著新材料的不斷面世,漢字從古到今源流演變的軌跡越來越清晰,俗字源流考察應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立足新材料,開展北魏墓誌典型俗字源流演變考察,揭示墓誌俗字的用字特點和俗變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論文以去偽存真、求善求精、全面完整爲原則,選取《中國歷代墓誌全集·北魏卷》396通,《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三編》31通,共計427通北魏墓誌,作爲主要研究材料。
論文以目前學界對俗字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爲指導,以北魏墓誌中的典型俗字爲主要研究對象,綜合字形靜態描寫和動態梳理,系統爬梳俗字形體的源流譜系。探求典型俗字在不同時期、不同載體文獻的用字特點與俗變規律,抉示字形與字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建立字形譜系。其理論研究成果不僅能爲碑刻文獻校勘、疑難字考釋、辭書編纂提供應用依據,也能爲字族學、近代漢字學乃至整個漢字發展史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務。
本論文共分五章,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具體分三節展開,包括研究現狀,研究材料、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意義、研究重難點及創新點。
第二章,北魏墓誌俗字源流疏證(上)。
第三章,北魏墓誌俗字源流疏證(下)。這兩章主要是選取了77例具有代表性的北魏墓誌俗字進行源流疏證。注重“溯源”與“察流”,按照字形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梳理每個俗字形體的脈絡。特别關注關鍵節點的重要過渡字形,爲俗字建立俗變譜系關係,以便更好地展示俗變序列。
第四章,北魏墓誌俗字源流理論研究。包括北魏墓誌俗字的源流概況,北魏墓誌俗字的俗變類型及原因,北魏墓誌俗字源流的疏證方法,和北魏墓誌俗字源流研究的價值。
第五章,北魏墓誌生僻俗字考釋。石刻文獻還有大量的未釋、誤釋俗字存在。隨著出土材料的不斷面世,一些生僻俗字原本斷裂的演變序列被填補,結合俗字源流疏證方法,罕見字形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本章選取了29例生僻俗字進行考釋。清理並考釋這些特殊俗字,可以全面考察字形俗變軌跡及字形發展脈絡,揭示字形之間的源流演變關係及傳承規律,亦可爲漢字發展史研究提供實證材料。
關鍵詞:北魏;墓誌;俗字;源流疏證;漢字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