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漢字  文字學  字典  新書  

新書 | 《古漢語大字典》


202年月日

轉載自道在字中,理在字中 丨《古汉语大字典》面世

前言

这本字典取名《古汉语大字典》,是与本人的《古汉语小字典》相对为言,其所谓“大”,是比《小字典》“大”,否则,岂敢妄称“大”?

这本字典,用整整六年时间写成初稿,这六年专心致志,不敢旁骛。此后不断打磨修改,又是整整六年时间。到此书出版,已经十二个年头了。这本字典写作之前,我写过《古汉语小字典》,编写了《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辰集和亥集,并为北大出版社主编《古代汉语字典》,又在北大中文系给研究生开设过“尔雅研读”“说文研读” 等课程,这些都为编写这本字典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这本字典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要素 :

第一是古籍中有用例的字,尽量收录。先秦、两汉典籍中有书证的字尽皆收录;同时,字书《尔雅》《方言》《说文》中出现的字,亦全部收录;魏晋及唐宋文言文出现的字,尽量收录;宋元及以后白话专用字不收。本字典收单字约16000个。

第二是形音义兼顾。汉字字形,有时对理解意义有很大帮助,所以本拟凡有古文字字形者,如甲骨文、金文,择其典型者举出一二;《说文》字形小篆及其附列的籀文、古文尽皆标出,列于字头之下。后因某种技术原因,只能将甲骨文、金文及《说文》 表意字和部分形声字列表,作为附录,置于字典正文之后。字音方面,本字典标有现代读音,用汉语拼音标示;列出中古音,举出《广韵》 或《集韵》反切,标示声调、韵目、声母;上古音则只标上古韵部。字义方面,释义遵守词义系统性的原则,强调词义的概括性;强调历史观点,突出词义的时代性。这些,我在《古代汉语字典》《 古汉语小字典》的前言中讲了很多,可以参考,不再重复。古籍中所运用的意义,在考虑词义的概括性的前提下,尽量有所体现;同时注意音义的匹配。释义中所引书证,有古人训诂,认为恰当者,多所利用。

第三是为加深对字形、字义的理解,设立【说明】栏,说解字形结构以及字体演变情况。设立【辨析】栏,辨析相关字的细微差别。同时,有些需要解释的问题,加“按”语进行说明。在字典正文后设立【备考】,古籍中出现的音不详或音义不详的字收入其中。

这本字典,承蒙商务印书馆领导周洪波先生、顾青先生、余桂林先生支持关照,向他们致谢。特别是责任编辑宿娟细心和负责任的精神让我感动。宿娟是我的研究生,我们的治学理念相同,所以合作起来十分愉快。她通读全稿,按声旁编写字序表,作为全书排序之用;同时,她帮我做了诸多专项核查,统一了行文体例,不妥之处,得以纠正。另外,有些多音字,我写重了,她帮我挑出来,删除不必要的。总之,宿娟为这本字典付出了好几年的辛劳,我特别要感谢她。

附录(三)之图片,是我与内子宋玉玲参观各博物馆时,由她拍摄而得。

一个人独自完成这样一本字典,其艰辛和困难自不必说,其中的疏漏和错误,恐亦难免。诚祈广大读者赐教指正,不胜感激。

张双棣

2021年大雪后三日

于海淀博雅西园

图书信息

一、 收字。收入单字约16000个,加上异体字及简化字对应之繁体字,近20000个。同时兼收少量复音词或词组,主要为联绵字和地名用字。收字范围为:先秦、两汉古籍,包括《尔雅》《方言》《说文》,其中出现的字尽皆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文献及以后文言文中出现的字,尽量收入;魏晋以后字书中出现而无文献例证者,原则上不收;宋元以后白话文中特有的字不收;现代产生的字不收。

二、字头编排。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同音字则按谐声偏旁排列。

三、注音。标注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韵部。现代音,以普通话为准,标注汉语拼音。现代不用之字,依《广韵》音系反切拼切其读音。中古音,以《广韵》音系为准,主要标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声调、韵目、声母。若《广韵》或《集韵》未收,则采用其他韵书、字书或旧注之音切。上古音,只标注上古韵部,以王力先生上古三十韵部为准。

四、释义和例证。以本义、引申义为序,假借义排在最后。强调词义的系统性,字义演变脉络清晰;同时注意字义的概括性,不使字义繁琐。举例注重字义的时代性,尽量选用始见书或时代较早的典籍。

五、某些字条下设【说明】一栏,主要是说明繁简字和字形更迭的情况,以及需要说明的字形结构 。还设有【辨析】一栏,意在辨析同义词,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词在某些意义上的细微区别 。字典正文后设【备考】,音不详或音义不详的字放入其中。

六、附录有三个附表,是《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古文字字形简表》和《器物字图例》。

目录

前言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字典正文

 【备考】音不详或音义不详者

附录

 (一)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二)古文字字形简表

 (三)器物字图例

作者简介

张双棣,1944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汉语史、古汉语词汇、汉语音韵学。著作主要有《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淮南子用韵考》、《吕氏春秋译注》(合著)、《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吕氏春秋词典》(合著)、《王力古汉语字典》(合著,荣获第四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古代汉语字典》(主编、合著)、《古汉语小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主编)、《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合著)、《吕氏春秋索引》(合著)、《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合著)、《问学杂著》等。